第03版:综合

打造“一事一次办”改革的成都龙泉驿模式

四川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创新“三三四”工作法,推进“一事一次办”改革试点走深走实,已推出的50个主题服务事项,办理环节平均压缩60%以上,办理时间平均缩减30%以上

□ 何子蕊 朱 婷

“以前要跑好几个地方才能办成的事,现在一个地方就直接办好了,真是太方便了!”在四川省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政务服务中心大厅办事柜台前,刘女士发出这样的感慨。一沓材料递到柜台,工作人员接过后,检查、扫描、分发、审核、反馈,一系列操作后,一张表递到办事群众面前,签字、确认、取件,整个流程简洁高效,秩序井然。

在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政务服务中心大厅里,这样的“一窗综合”业务办理服务已实行一年有余。2020年8月以来,成都经开区积极抢抓省级“一事一次办”改革试点机遇,围绕企业群众办事需求,创新行政审批模式,通过“三三四”工作法,探索开展“主题式”“套餐式”审批服务,变“多件事”为“一件事”,变“多头跑”为“一次跑”,企业群众的改革获得感不断增强、办事满意度不断提升。

截至目前,全区“一事一次办”总办件量达到2469件,办理环节平均压缩60%以上,申报材料平均减少30%以上,办理时间平均缩减30%以上,企业群众办事满意度达99%以上。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

绘好“三张图”

“以前办理一些业务,群众可能要跑很多窗口,办理这样那样的手续。现在我们对办理的高频事项进行了整理,许多业务在一个窗口就可以办完。”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行政审批局工作人员说,“一事一次办”改革开展,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前来办事的企业和群众知道哪些事是“一件事”,哪些“一件事”现在可以“一次办”。

群众的需求在哪里,改革就在哪里。为了让“一次办”精准服务于“一件事”,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结合本地实际,着力绘好“一件事”和“一次办”的“三张图”,即高频事项全析图、全生命周期模型图、最小颗粒事项图。

首先,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政务大厅排号、咨询、受理热点事项,百度搜索涉及审批关键词前排事项,民生诉求会办平台高爆事项,进行全面分析研判,抓取办件量大、流程繁琐、需求渐增的100项审批事项,设立“一事一次办”的“事项选取库”。

统计过后,将“一次办”的“一件事”分为“人生服务一件事”“企业开办一件事”“工程建设项目一件事”“不动产登记一件事”几个大类,每个类别下面都有更加详细的细致分类。比如,“人生服务一件事”类目下,又分为“二手房过户”“水电气通办”“社保登记”等数十个类目,基本涵盖了群众日常办事事项,契合了群众所需、社会所盼。

为了便利群众理清自身所办事项归属类目,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按照生命周期发展原则,将公民生命周期划分为婴幼儿、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五个阶段,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创业起步、行业准入、日常运营、发展融资和遇到困难五个阶段,将这些阶段相关联的办理事项集合到一起,划分为“一件事”。

在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政务大厅里,正在为新出生的二儿子办理户口登记等手续的王先生满脸喜色:“今天来把《出生医学证明》、户口登记、医疗保险、社会保障卡等一次性都办好,材料准备好一下就能办,省得麻烦了。”王先生说,相比于给第一个孩子办理相关手续时的繁琐,现在办理所需提交的材料、办理程序、提交方式等都更加人性化,省时又省心。

通过以最小颗粒度、最细情景化标准,精细化梳理审批事项涉及的审批程序、审查要点、环节时限等要素,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重构政务服务的“供给侧”事项,群众“需求侧”可一目了然地了解到可办事项及所需材料,精准精细服务需求得到满足。相比于传统的“单线程、多窗口”办事程序,这样的“一次办”业务办理服务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从“供需”两端发力

建好“三平台”

在梳理好“一件事”是什么后,最关键的就是要明晰“一次办”靠什么,怎么才能实现“一事一次办”。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通过线下综窗办理平台、线上模块办理平台、上门集中办理平台“三平台”的创新搭建,一个全方位闭环式的精细化办事服务系统由此诞生。

在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政务大厅,与前台事项受理的秩序井然不同,后台的材料处理、分发更加繁忙而快节奏。为了保证“一件事”办理更加便捷,经开区政务服务中心设置了“一事一次办”综合窗口,开发了“无差别一窗受理系统”。通过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窗统一出证模式,将“麻烦事”从“群众前台办”转为“工作人员后台办”。

“从前群众办事材料都是在前台扫描上传系统,现在全部送到后台进行扫描,再分类发送到不同审核部门,前台处理的事项更加简洁明了,办事效率也就提高了。”经开区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说,现在群众可以直接将所有材料提交到综合窗口,后台进行分类上传后,各个部门同时审批,变单个事项“最多跑一次”为一整件事“最多跑一次”,真正实现“一窗受理、一次告知、一次联办、一次办好”。

此外,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还灵敏捕捉到了群众需求,创新实践“上门集中办理”,变窗口“坐等”为“主动”服务。

今年4月,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世贸广场开业在即,一大批商户亟待在开业日前办齐相关手续。针对这一需求,成都经开区相关部门制定专门的工作方案,为世贸广场商户提供上门办理业务。

经过前期调研梳理,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行政审批局了解到入驻世茂广场业态包括服装、餐饮、洗车场、KTV、健身房、教培机构等,通过整合将这些业态归为“一事一次办”事项之下,分别为“我要开食品店”“我要开洗车场”“我要开娱乐场所”等8个主题服务,共包含营业执照、公共卫生许可证、食品经营许可等11大类证照办理。

情况了解清楚后,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行政审批局每天派出6名~8名人员到现场为商户按照“一事一次办”模式进行办理,同时结合“容缺后补”“先出证、后勘验”等工作方式,保证300余家市场主体准时开业,成功探索出商业综合体行政审批综合办理机制。

除了线下审批模式的创新,线上事项办理平台也在不断完善。借助省一体化、市“蓉易办”政务服务网络,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梳理发布了50个主题事项模块,打通了“网上办、掌上办”渠道。

“现在企业开办不仅实现‘跑一趟’,甚至能够做到‘零跑路’。”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行政审批局工作人员表示,通过天府蓉易办、四川政务服务网等网站,企业可以直接网上上传材料,最后证件资料等通过邮寄的形式快递上门,足不出户即可开办企业。

为了保证线上与线下办理服务的一致,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还创新建立了模块主题事项内容动态调整机制,通过“供需”两端同时发力,使四川政务服务网、龙泉服务App与政务服务大厅的办理事项及办事指南保持一致。“一事一次办”改革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真正实现了让“数据跑”代替“群众跑”。

聚焦提升改革质效

创立“四机制”

“一事一次办”涉及多部门的联合协作,想要事项办理更加便捷,就必然涉及流程再造问题。成都经开区提出的集成联动机制、宣传释疑机制、流程优化机制、持续提能机制“四个机制”刚好解决了这一问题。

首先,成都经开区将“一件事”主题涉及所有事项的审批流程进行全面梳理,理顺前后置关系,将业务整合和流程再造,推动系统、部门之间流程并联实施、表格集成归并、材料共享复用、一次提交申报,基本实现减材料、减时限、减环节、减跑动“四减”目标。

比如“我要开健身房”事项,改革前需要材料41份、承诺办理时限43个工作日、需要跑5个部门、至少跑5次,改革后只需材料25份、办理时限14个工作日、只需跑1次。其他办理事项如“二手房过户”“我要开洗车场”“我要开零售店”“我要开电影院”等,办理所需时间、材料同样大大减少。

“以前办理过户要上下楼跑,现在一个窗口一个小时就办好了,提交的材料也变少了,工作感觉轻松多了。”对于现在的业务办理方式,房产中介刘女士连连称赞。因为工作的需要,刘女士常常带领客户办理房屋过户手续,“一事一次办”改革为其工作带来了不少便利。

为了提高审批效率,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还注重将“证照分离”改革、容缺受理和告知承诺制改革与推进“一事一次办”改革结合起来,并融入“远程视频踏勘”“联合踏勘”等勘验新模式,充分发挥系统集成改革的强大作用,有效减少了业务整合和流程再造阻力。

“一事一次办”改革是进一步推动办事环节缩减、提高办事效率的创新尝试和突破,有助于打造规范高效便捷的服务环境,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提升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强‘一事一次办’服务宣传,让更多企业和群众了解便利的办事流程,更好地服务大众。”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行政审批局相关负责人如此表示。

2021-12-27 四川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创新“三三四”工作法,推进“一事一次办”改革试点走深走实,已推出的50个主题服务事项,办理环节平均压缩60%以上,办理时间平均缩减30%以上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46048.htm 1 打造“一事一次办”改革的成都龙泉驿模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