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信之镜

品牌光环不是“免死金牌”

□ 陈友敏

食材过期后仍继续用,做成多款畅销饮品售出;主管、店员“言传身教”篡改保质期,有的食材被人为“延保”一周;承诺“开封后不过夜”的糕点,却又出现在第二天的货架上……若不是媒体记者卧底调查发现,很难相信这样“触目惊心”的场景会发生在知名品牌星巴克的门店内。

事件曝光后,星巴克在其官方微博账号发布声明承认,江苏无锡的两家门店确实存在营运操作上的违规问题,目前已经闭店调查整改。中国内地所有星巴克门店立即启动食品安全标准执行情况的全面自查。

除了星巴克,近年来在国内“翻车”的国际知名品牌不在少数,涉及国民衣食住行方方面面。“衣”有加拿大鹅推出明显低于全球的“中国大陆专供”售后服务条款;“食”有联合利华公司旗下的梦龙冰淇淋被指中外用料不同;“住”是宜家因生产销售不合格产品屡次被罚;“行”则是有些汽车品牌在全球召回时唯独“遗忘”中国市场……

一次又一次问题的曝光,都在透支着消费者对这些品牌的信任。让人不禁发问,为何国外知名品牌在进入中国市场后却频频“走样”?是对中国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漠视?还是因为监管缺位?或者是处罚力度不够大,不能让其引以为戒?

纵观这些大品牌在国内的“翻车”事件处置流程,无一不是发布道歉声明,涉事门店停业整顿,处罚几万元人民币。道歉、整顿、罚款后,即可恢复正常运营。待到下一次曝光,再走一遍上述流程。

消费者需要的并不仅仅是一纸道歉声明、当前问题的解决措施,而是后续长远的产品品质以及服务水平保障。但在足够高额的利润面前,仅仅几万元的罚款,显然不足以震慑别有用心之人,仍旧会促使他们“铤而走险”。或许只有相关部门拿出更严厉的监管、处罚措施,提高商家触犯“红线”的成本,让企业为其漠视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付出足够的代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守护消费者权益。

此外,相关企业也应严把质量关。不要背靠着国际知名品牌的“金字招牌”,净做“自掘坟墓”之举。须知品牌光环不是质量和服务问题的“免死金牌”。优质的产品和上乘的服务,方为品牌生命的不竭源泉。

2021-12-24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46004.htm 1 品牌光环不是“免死金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