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条

厦门特区向着“更好”“更高”再出发

力争到2025年实现GDP突破1万亿元,建成高质量发展引领示范区

□ 特约记者 龙 敏

1981年10月15日,湖里加工区一声开山炮响,拉开了厦门经济特区建设的序幕。40年来,厦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62倍,工业增加值增长563倍,财政总收入增长692倍,城市建成区扩大了18倍以上;昔日的海岛小城,一步步发展成为“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和“经济蓬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对外交流密切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

厦门市12月21日召开大会庆祝特区建设40周年。站在历史新起点上,厦门特区向着“更好”“更高”再出发。

在中国首批4个经济特区中,厦门“因台而设”“因台而特”,也“因台而兴”。率先实现两岸货轮直航、厦金“两门对开”、两岸“大三通”,持续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率先出台并落实大陆首个地方版同等待遇政策“厦门60条”,建设两岸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两岸金融中心、对台贸易中心等。40年来,厦门先行先试,全面拓展两岸交流合作。

如今,12万多台胞在厦门长期居住生活,每年有50多项大型两岸交流活动在厦门举办,友达、宸鸿等20多家台湾百大企业在厦门投资兴业,台企工业产值约占厦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厦门口岸的台湾水果、食品、酒类、图书、大米等进口量稳居大陆第一。

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崔永辉表示,厦门将持续深化对台经贸合作、持续推动应通尽通、持续落实惠台政策、持续增进情感融合,加快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的“第一站”。

改革开放是经济特区始终不变的“根”和“魂”。40年来,厦门特区在国企改革、投融资体制、行政审批服务等领域创造了诸多“全国第一”;实现从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到自贸试验区、“海丝”核心区、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以下简称“金砖创新基地”)等多区叠加、迭代升级,开放大门越开越广阔,外贸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黄茂兴认为,“多区叠加”的优势正逐渐释放,推动厦门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在打造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方面始终走在前头。

建通道、搭平台、畅循环,厦门积极服务和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作为中国首个以航运为主题的“一带一路”国际综合物流服务品牌和平台,“丝路海运”从2018年12月至今已有86条命名航线,通达全球29个国家的102个港口,其中涉及厦门港的命名航线就有60多条。

设于厦门的福建丝路海运运营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志平说,“丝路海运”将继续以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文化交流“心相通”为前进方向,进一步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畅通双循环、保障供应链、支撑产业链。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厦门特区在更高起点上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力争到2025年实现GDP突破1万亿元,建成高质量发展引领示范区。

福建省委、省政府新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厦门高质量发展,更高水平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更好发挥经济特区辐射带动作用,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标杆、两岸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枢纽节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样板和共同富裕示范区,成为福建经济发展的龙头、改革开放的先锋。

“努力把特区办得更好、办得水平更高。”崔永辉表示,厦门要进一步弘扬传承好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充分发挥“多区叠加”优势,打造金砖创新基地标志性平台和旗舰型项目,推动自贸试验区扩区提档,加快建设海丝中央法务区,进一步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开放格局;加强与东南亚、“海丝”沿线、金砖及“金砖+”国家的合作,强化高新产业集聚力,拓展高质量发展新天地。

(相关报道见9版)

2021-12-23 力争到2025年实现GDP突破1万亿元,建成高质量发展引领示范区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45961.htm 1 厦门特区向着“更好”“更高”再出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