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聚焦

亿万儿童将享有充裕普惠优质学前教育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解读《“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

□ 本报记者 任丽梅

日前,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九部门印发《“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学前提升计划”)。“学前提升计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幼儿园保教质量全面提高。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5%以上,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以上,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机制基本形成。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补齐普惠性资源短板,切实保障适龄幼儿入园。

结构性短缺矛盾依然存在

该负责人介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学前教育。目前,学前教育经过10年的快速发展,虽然实现了普及普惠目标,但仍是整个教育体系最薄弱的环节,还存在着经费投入不足、成本分担机制不健全、教师待遇保障不到位、科学保教水平有待提高等突出问题,随着三孩政策实施,普惠性资源区域性、结构性短缺的矛盾依然存在,需要继续实施“学前提升计划”,在巩固普及普惠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破解制约学前教育体制机制的瓶颈问题,健全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不断提高普及普惠水平,全面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

为此,教育部组织专家先后赴多个省份进行专题调研,部署各地全面总结前三期行动计划的成效和经验,对前三期行动计划提出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进行了系统梳理总结,并梳理分析了需要破解的体制机制问题清单,明确了发展思路、重点任务与政策措施。同时,还认真听取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学前教育专家、幼儿园园长、教师、家长等方面的意见建议,面向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部委征求了意见。“学前提升计划”已明确了未来的发展目标、保障机制目标和质量目标。

补齐普惠资源短板

该负责人认为,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实现了基本普及目标,开始迈入全面提高质量的新阶段。今后要在补齐普惠资源短板的同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完善体制机制和提高学前教育质量上来。针对普惠性资源存在的区域性、结构性矛盾,“学前提升计划”已明确要求,在全国各地持续增加普惠性资源供给。各地充分考虑出生人口变化、乡村振兴和城镇化发展趋势,逐年做好入园需求测算。同时,要适应“三孩”政策实施需要,及时修订和调整居住社区人口配套学位标准,配建与居住区人口规模相适应的幼儿园。推动普惠性资源扩容增效,集中解决农村地区、城市新增人口和流动人口集中地区入园需求。“十四五”期间,国家将实施教育提质扩容工程和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在各地实施幼儿园建设项目,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鼓励支持国有企事业单位、军队、高校、街道、农村集体举办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园治理“回头看”,对治理成效进行全面复查,巩固治理成果,保障城镇地区普惠性资源供给的主渠道,为满足幼儿就近就便入园提供基本保证。

提高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

负责人说,师资队伍是保障学前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为进一步提高幼儿园师资专业水平,国家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加大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幼儿园教师培养力度,为这些地区幼儿园补充稳定而有质量的师资。深化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完善培养方案,强化学前儿童发展、教育专业基础以及教育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和水平。各地要按照文件要求,制定幼儿园教师和教研员培训规划,实施全员培训,突出实践导向,提高培训实效。鼓励高校、教科研机构和优质幼儿园结对帮扶基层、边远和欠发达地区幼儿园。

此外,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学前提升计划”要求各地从配备上及时补充公办园教职工,严禁“有编不补”、长期使用代课教师。民办园按照配备标准配足配齐教职工。从待遇上,统筹工资收入政策、经费支出渠道,落实公办园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政策,确保教师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同工同酬。公办园中保育、安保、食堂等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所需资金从地方财政预算中统筹安排。民办园要参照公办园教职工工资收入水平,合理确定相应教职工的工资收入。从教师社会养老保障上,明确农村集体办园可委托乡镇中心幼儿园代缴,小学附属幼儿园可委托小学代缴。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税务等相关主管部门也要依法依规对幼儿园教职工缴纳社保情况组织检查,督促各类幼儿园足额足项为教职工缴纳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

遏制过高收费强化监管

高价幼儿园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负责人强调,“学前提升计划”要求,以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为着力点,逐步提高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水平。各省(区、市)要以提供普惠性服务为衡量标准,科学核定普惠性幼儿园办园成本,明确成为分担比例,优化完善财政补助政策。进一步完善资助制度,加大资助力度,切实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同时,各地要落实并动态调整公办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或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完善企事业单位、集体办园财政补助政策和普惠性民办园补助标准,通过财政支持和合理收费,解决好普惠性幼儿园“保安全”“保工资”“保运转”“保发展”问题。进一步加强对幼儿园收费的监管,各省(区、市)要尽快制订完善非营利性民办园收费的具体办法,在合理核定办园成本的基础上,明确收费标准,解决长期以来非营利民办园不规范收费乱象,防止以非营利性之名行营利之实,坚决遏制过高收费和过度逐利行为。

安全是家长普遍担心的问题。负责人指出,“学前提升计划”明确要求,建立全覆盖的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幼儿园人防、物防、技防建设要全面达标。各有关部门也要落实安全监管责任,加强办园行为督导,形成联防联控有效机制,定期组织开展联合检查和集中整治,守住安全底线,确保幼儿园安全运转并完善幼儿园信息备案及公示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收费标准、质量评估等方面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2021-12-2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解读《“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45894.htm 1 亿万儿童将享有充裕普惠优质学前教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