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景林
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中小学校党组织更要牢固树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思想,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引领学校的全面发展,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业的时代新人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何构建
当前的中小学校管理是校长负责制的工作机制,校长是学校的法定代表人,负责对学生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学校的德育工作由校长进行主导,主管德育的副校长具体落实,党组织真正深入到德育工作的参与度不高。尽管有一些学校的党组织书记兼任德育副校长,也仅是行政分工而已 ,并不是从党组织的角度领导德育工作,没有真正发挥党组织的引领、整体设计和决策作用。
当前中小学校德育工作最主要的实施途径还是通过行政方面的德育处、班主任来进行,群团组织有一定的参与,但参与度不高,教学处、年级组、教研组发挥自身的德育作用远远不够。从这一点来看,加强党组织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需要改变德育工作以及学校整体工作的组织机制。
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导向性、实效性需进一步加强。现如今的中小学校德育工作依然还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因而德育的重要性在学校整体工作中被大打折扣,从而导致了实效性不明显,学校对德育工作的目标、内容的重视程度弱于注重德育的形式,这就需要党组织科学谋划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框架,参与德育实施的过程中去,最终实现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构建机制
创新组织机制。《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党的全面领导包括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学校党组织领导下的德育工作,必须在政治思想的高度上建立高效灵活的组织机制。中共中央组织部的文件指出,要建立党组织主导、校长负责、群团参与、家庭社会联动的德育工作机制。机制建设、组织保障,就显得尤为重要。党组织对德育工作的领导,就是要使德育工作的组织机制更能发挥德育的实效性,把握好德育工作的导向,建立健全德育工作的组织体系,即党组织领导、党员带头、部门联动的组织机制,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党组织的强大作用,把握好学校德育工作的大方向。
领导课程建设。学校党组织要领导并参与学校课程建设,主导研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科教学及其他教学实践活动的方式方法。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生培养全过程、各环节。课堂是培育人的主阵地,因而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课堂教学,把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有机渗透到学科课程教学中,由学校党组织进行研究,发掘并推广教师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学科教学、教育活动各个环节的成功经验和案例,同时也要挖各学科的德育资源,与知识传授相融合进行教学活动。教师在教研活动中要研究教学大纲和德育大纲,备课要备知识点和育人点,将教书和育人相结合,由此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个德育主渠道作用。
带好德育队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精心培养和组织一支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队伍,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一支好的政工队伍是党组织全面领导的基础保证。中小学校党组织要引领并带好德育队伍,把德育队伍建设工作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要以党员班主任和党员思想政治课教师为主导,进而带动德育队伍中的其他人员。党组织关注并协调学校德育队伍的人员配备,包括德育副校长、德育主任、团队干部、年级主任、班主任,尤其是思想政治课的老师配备,搭建成长平台,不断推进德育队伍建设工作。
夯实师德建设。党组织要引领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学生的向师性就决定了为人师表是教师的最基本要求,具有良好师德师风的教师才能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四个引路人。学校党组织要做好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建立教师的政治学习制度,例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势政策教育、师德师风教育等,引导教师争做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四有教师。其中,党员教师、干部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营造育人氛围。中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需要良好的育人氛围和榜样示范,校园文化氛围是育人的重要隐性课程。学校党组织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宣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要利用宣传墙、橱窗、电子屏、校园网,校内刊物等载体,全方位地创造榜样引领示范氛围,组织开展树立榜样、宣传先进、弘扬正气的主题活动,树立学生比学赶超、教师立德树人的模范典型,宣扬英雄模范人物,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宣传力量,以达到环境育人、文化育人、自我教育的效果。
建立联动机制。中共中央组织部的文件指出:要建立党组织主导,校长负责,群团参与,家庭社会联动的德育工作机制。党组织要引领大德育观,落实家庭、学校、社会合力育人机制。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校和家庭比做两个“教育者”,认为这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这就是家校共育。当前,家庭教育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发力才能给孩子成长提供无缝对接的良好氛围。因此,党组织要谋划成立家长学校,指导制定规范的家长学校的管理制度,组织培训家庭教育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关注教学计划的安排、内容的实施,评估教学实效。同时,党组织成员要积极参加家长会,参与问题学生的处理意见。组建党员干部、班主任、任课教师的家访队伍,带头走进学生的家庭了解学生成长环境,引导家长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成才观,引导家长全面学习家庭知识和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在家校共育之外,还应该把社会中的教育资源引进学校,形成家、校、社共育的机制和氛围,加强联系与沟通,协同育人。
做好评价决策。学校党组织要整体设计学校工作的评价方案,引领学校德育工作的评价导向。有什么样的教育评价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学校要建立党组织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评价机制。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职责,把学校的德育工作纳入到党建工作的轨道,使学校的德育工作落实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制定评价方案要牢牢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标准,把落实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正确的德育导向、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健全德育制度保障,突出德育工作实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作为评价内容,保证检查与落实。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永定分校副书记、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