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条

力争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详解《“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

□   本报记者 付朝欢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近日,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首部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的规划。12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详解《规划》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聚焦七方面重点任务

《规划》由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中央和国务院32个部门编制,主要内容包括“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特征、战略导向、总体要求、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工程、政策措施等。

《规划》提出,到2025年,农业基础更加稳固,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梯次推进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脱贫地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力争到2035年,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邓小刚解读说,《规划》明确“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聚焦七个方面重点任务,可以概括为“三个提升、三个建设、一个衔接”。“三个提升”,即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三个建设”,即建设宜居宜业乡村、建设绿色美丽乡村、建设文明和谐乡村。“一个衔接”,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邓小刚表示,“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重心已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这是“三农”工作任务的历史性转段,也对“三农”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编制好《“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邓小刚指出,《规划》突出了三个特点: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为目标,以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为路径。

“过去我们一直提农业现代化,现在提出农业农村现代化,内涵外延都有拓展,内容更加丰富。”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表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体现在: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促进乡村宜居宜业,促进农民富裕富足。外延可以概括为“八化”:生产设施化、社会服务化、产业融合化、生活便利化、环境绿色化、治理高效化、农民技能化和乡风文明化。

曾衍德用朗朗上口的16个字来描述农业农村现代化:“旱涝保收”“生活无忧”“山清水秀”“尊老爱幼”。

将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重要切入点

城镇和乡村是互促互进、共生共存的,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十四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政策体系,促进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司长吴晓解读说,《规划》将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以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作为优先的方向,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进公共资源县域统筹,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一是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重点是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并以居住证为载体,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体系,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的相关政策。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年度指标分配同吸纳农村转移人口落户数量和提供保障性住房规模挂钩机制。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依法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建立农村产权流转市场体系,健全农户“三权”市场化退出机制和配套政策。

二是推进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推进县城公共服务、环境卫生、市政公用、产业配套等设施提级扩能,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赋予县级更多的资源整合使用权,强化县域综合服务能力,增强县城集聚人口功能,促进农村在县域内就近就业、就地城镇化。增强县乡村统筹,推进县域内公共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促进县域内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积极推进扩权强镇,规划建设一批重点镇,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

三是要畅通城乡要素流通渠道。打通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通道,形成乡村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集的良性循环。促进城乡人力资源双向流动,建立健全乡村人才振兴体制机制,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优化城乡土地资源配置,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规范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建立土地增收公共利益认定机制,稳妥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完善中小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治理结构,保持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县域法人地位和数量总体稳定,引导金融资本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

建立工商资本入乡促进机制,探索在政府引导下工商资本与村集体的合作共赢模式。推进县镇村联动发展,强化县域统筹,推动形成县城、中心镇、中心村功能衔接的乡村产业结构布局,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域,把就业机会和产业链增值收益留给农民。

在“十四五”时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如何落实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对此,吴晓解读说,《规划》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过程和各领域,推动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的良性循环,加快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主动服务和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具体包括六个方面: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优化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推动农村居民消费梯次升级,推进农业高水平对外开放。

抓粮食生产的劲头只能紧不能松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粮食安全总体有保障。未来一个时期,我国粮食需求还将持续增长。

“专家测算,至少未来三十年,粮食需求仍是一个增长的趋势,抓粮食生产的劲头只能紧不能松。”曾衍德说,《规划》把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首要任务,要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提升品质。要做好以下三方面:

——抓好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规划》着眼耕地数量保护和质量提升,提出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加强耕地用途管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同时,提出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和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让好地多产粮、产好粮。

与此同时,抓紧抓实种子这个农业的芯片。在有限耕地上多产粮,出路在科技,种子是核心。“这些年,我们粮食单产有较大幅度提升,50%以上归功于品种改良。”曾衍德说,《规划》围绕种质资源保护、育种创新攻关、种业基地建设、种业企业培育、强化市场监管等方面,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牢牢掌握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

——调动农民务农种粮及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要让农民种粮有钱赚、多得利,让地方抓粮有义务、有责任。一个是,建立辅之以利的机制,就是完善粮食生产扶持政策。《规划》提出稳定种粮农民补贴,健全产粮大县支持政策体系,通过政策兜底助力提升农民种粮收益。另一个是,建立辅之以义的机制,就是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规划》提出健全完善粮食安全责任制,细化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主销区考核指标,推动地方全面加强粮食生产、储备、流通、节粮减损能力建设,共同承担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

——推进经营创新和机具创制创新。在推进经营服务创新方面,《规划》提出要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和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发展壮大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促进小农户种粮节本增效。在推进农业机具创制创新方面,《规划》提出推进粮食作物育耕种、管收贮等环节先进农机装备研制,加快推进品种、栽培、装备集成配套,促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实现农机减损增粮。

2021-12-10 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详解《“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45531.htm 1 力争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