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袁 琳
□ 实习记者 陈荟词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承东启西、接南济北、通江达海、人文荟萃,孕育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江流域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综合实力快速提升,是我国经济重心所在、活力所在。然而,长期粗放式发展让长江不堪重负。
2016年1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三次在长江上游、中游、下游城市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五年来,从“推动”到“深入推动”再到“全面推动”,沿江省市“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了历史性成就。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总体平稳,结构优化。
日月其迈,时盛岁新。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长江经济带重任在肩。如何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性和整体性,进一步推动长江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如何推进上中下游协同联动发展,做好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及沿江11省市等相关单位系统谋划,先后召开六次全体会议,紧盯难点、痛点,狠抓落实整改,强化工作措施,率先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支撑和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
贯彻落实长江保护法
构建“1+N”规划政策体系
长江经济带是“一带一路”的主要交汇地带,覆盖沿江11省市,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生态地位突出,发展潜力巨大。长期以来,沿江省市曾过度追求经济快速增长,忽视了环境容量有限性和生态承载脆弱性,导致生态环境严重透支。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给沿江省市敲响警钟、立下规矩、划定红线。为了让长江休养生息,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2020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332个水生生物保护区已实现全面禁捕;2021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一江两湖七河”等重点流域实行“十年禁捕”,这意味着长江流域重点水域进入全面禁捕的新阶段。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长江流域共核定退捕渔船11.1万艘、渔民23.1万人;集中开展涉渔“三无”船舶大排查,累计处理了3万多艘“三无”船舶;2020年6月底以来,沿江执法机构累计查处非法捕捞案件7160起,清理取缔“三无”船舶3.2万艘,查获涉案人员7999人……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既要坚持全流域一盘棋,也要落好每一子。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可靠保障。
2021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正式施行。作为我国第一部流域法律,长江保护法专门规定,建立长江流域协调机制,统一指导、统筹协调长江保护工作,审议长江保护重大政策、重大规划,协调跨地区跨部门重大事项,督促检查长江保护重要工作落实情况。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认真学习宣传贯彻长江保护法,开展学习培训,沿江省市和有关部门近6万人参加学习,组织专家发表系列解读文章,积极推动有关部门做好相关法规清理工作。
同时,生态环境行政执法、刑事司法和公益诉讼的衔接机制初步建立。建立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管理体系,加快完善生态补偿、多元化投入、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等机制,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从橘子洲头到扬子江畔,五年来,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已经成为沿江省市干部群众的共识并付诸行动。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化工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船舶污染治理以及尾矿库污染治理“4+1”工程的实施……长江流域整体生态环境实现了历史性逆转,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1月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基础司司长罗国三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编制了《“十四五”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和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形成了以《实施方案》为统领,以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和环境污染治理“4+1”工程、湿地保护、塑料污染治理、重要支流系统保护修复等系列专项实施方案为支撑的“十四五”长江经济带发展“1+N”规划政策体系。
建立省际协商合作机制 打通综合立体交通廊道
在沿江两岸建设绿色生态廊道的同时,要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少不了交通这个“先行官”。
全长6300余公里的长江,是货运量位居全球内河第一的“黄金水道”,是贯穿东、中、西部的水路交通大通道。目前已形成以“黄金水道”、沿江高速铁路和公路、国省道以及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的综合立体交通廊道。五年来,沿江省市力促协同发展,为这条黄金水道再添成色。
四川和重庆两地创新省际协商合作机制,建立川渝合作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党政联席会议、常务副省市长协调会议、联合办公室三级运行机制,推动31个川渝共同实施的重大项目,总投资约5563亿元。
这样的机制在长江上下游推广开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沿江11省市建立长江经济带“1+3”省际协商合作机制,在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据了解,长江上游重庆、四川、贵州、云南4省市签署协议,建立长江上游地区省际协商合作机制;长江中游江西、湖北、湖南三省签署协议,建立长江中游地区省际协商合作机制;长江下游三省一市建立“三级运作、统分结合、务实高效”的合作协调机制……
国家发展改革委基础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周小棋在发布会上表示,《“十四五”长江经济带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以下简称《综合交通规划》)是长江经济带发展“1+N”政策规划体系“N”中首个印发的配套政策,是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的关键举措,更是促进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协调发展的有力抓手。
《综合交通规划》对长江经济带发展的进一步部署,使要素的流动速度更快更顺畅,更大程度发挥长江经济带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主动脉作用。
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内河货运量完成38亿吨,货物周转量1.6万亿吨公里,长江干线货运量达到30.6亿吨,较2015年增长40.3%,连续多年成为全球内河运输最繁忙、运量最大的黄金水道。通过江海联运和铁水联运的有效连接,长江经济带已基本实现国内和国际循环的有机衔接。
目前,长三角高铁总里程突破6000公里,三省一市已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0.5小时~3小时高铁都市圈。去年,长三角机场群完成旅客吞吐量16,116.2万人次,完成货邮吞吐量580.9万吨,均超过了京津冀机场群、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成渝机场群等。
记者梳理发现,《综合交通规划》提出的六大任务中,第一个就是提升交通网络的通达能力,并且对航运、铁路、公路、航空等布局提出了明确要求,包括畅通长江干线航道、加快建设沿江高速铁路、完善区域公路网布局、推进机场群建设等。
近日,上海至南京至合肥高速铁路正式获批,这正是为进一步完善长江沿江道路通畅的重要举措,是对所经过区域的沿江城镇的整合优化,是加强产业布局调整的有力举措,也是实现民生更优更强的战略设计。
截至2020年底,长江经济带铁路、高铁通车里程分别达到4.5万公里、1.6万公里,比2015年分别增长29%和11%;国家高速公路里程达到4.2万公里,比2015年增长41.9%。
此外,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不仅是长三角一体化,还要向长江中游城市群以及长江上游延伸。因此,《综合交通规划》突出对外通道建设,为中西部发展打开了新格局。《综合交通规划》提出,做实向西开放通道、做大向南开放通道、做优内陆开放通道、推进长江通关便利化,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运输体系。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五年来,长江经济带发展顶层设计日渐清晰,随着各项整改措施相继落地,相关省市经济明显转型,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等新动能正逐步显露头角。
“保护好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能搞破坏性开发。通过立规矩,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在坚持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发展适合的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宜昌实地考察时强调。
日益优化的长江生态,也在回馈保护它的人们。重庆广阳岛优美的生态环境,吸引着人才、资金、技术加速聚集,科大讯飞等企业纷至沓来,其所在的重庆南岸区正崛起为智能产业高地。
深耕新“赛道”,近年来,沿江省市秉承“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智慧循环、高效安全”的理念,逐步探索出一条既符合国际化产业发展规律、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化工产业发展新路子。
江西南昌的VR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一批行业头部企业落子布局;上海崇明、湖北武汉、重庆广阳岛、江西九江、湖南岳阳深入推动绿色发展示范;浙江丽水、江西抚州积极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
数据显示,长江经济带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从2015年的42.3%提高到2020年的46.6%,2021年前三季度进一步提高到46.7%。新兴产业集群带动作用明显,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规模占全国比重均超过50%。
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生机勃勃的长江经济带,在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作用进一步显现。
近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的《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
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涂永红表示,在长江经济带的保护课题中,将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作为抓手,本质就是提高资源要素利用率,提高全要素的生产力,以更少的投入,达到更大的产出,提高经济效益,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涂永红认为,长江经济带必须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技术、航天航空、电动汽车、海洋生物、绿色环保等新兴产业布局,构建安全稳固的产业链,长江经济带才能兼顾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
“巨海一边静,长江万里清。”澄碧清澈的长江之水不仅仅是李白笔下的场景,更是我们对长江生态的共同期待。经过五年多的努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总体平稳、结构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了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这些成绩,有目共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