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代文
2013年9月,福建省厦门市获得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称号。作为首批示范城市,厦门始终聚力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杆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化、均等化水平处于全国前列,为厦门更高水平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撑。
紧抓发展契机
统筹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
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和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厦门注重统一谋划布局,推动岛内外公共文化设施均衡发展,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格局,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品质。
2018年,厦门以“岛内大提升、岛外大发展”建设为契机,对全市公共文化设施进行全面统筹和部署,着手编制《厦门市公共文化设施规划(2020-2035年)》,规划于2020年底完成编制,2021年5月获得市政府批复,对外正式公开发布。按照规划,厦门计划建成15个文化设施集聚区,依托多个市级地标文化建筑,实现厦门市岛内外大型公共文化设施落地生根、均衡发展;着力推动规划新建一批文化广场、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演艺中心、街道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把公共文化服务配套设施尽量向岛外倾斜,从基础设施建设上缩短岛内与岛外的差距;对加快推进厦门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进行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
做好规划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的同时,厦门扎实落实好国家、省、市三级文件精神,全面铺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进程,稳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建设,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到位;同时,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关内容纳入五个市级规划、方案,全面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
为保障工作机制,厦门市充分融合各部门工作职责和资源优势,在规划编制、政策衔接、标准制定和组织实施上加强统筹,实现整体设计、协调推进,在人力、财力等方面实现共建共享,实现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的系统性、协同性和整体性。
厦门市将公共文化服务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考评体系,将基层文化服务中心提升达标建设纳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情况列入市人大重点督查课题,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试点等两项试点工作纳入文旅部改革开放试点项目。通过多措并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将考核及整改结果作为各区政府绩效考核和财政补助安排的重要依据,确保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持续发展。
聚焦跨岛发展
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厦门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为抓手,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发展建设与跨岛发展、城乡统筹战略相结合,同步规划、同步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体系标准化建设,着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最后一公里”。
“公共文化服务就是要便利化。”厦门市图书馆有关负责人说。2018年国庆期间,福建省单体面积最大的公共图书馆,也是目前厦门市规模最大、现代化水平最高的图书馆——厦门市图书馆集美新馆正式开馆。
“集美新馆突破传统图书馆‘借书读书还书’的单一功能,以阅读为中心,拓展多元化阅读方式,实现空间多功能灵活性组合。”厦门市图书馆有关人士介绍说,该馆为读者多元化阅读需求提供场所和环境,成为厦门岛外人流最密集、利用率最高的纯公益公共文化场所之一,成为厦门文旅标杆项目和广受市民游客喜爱的文化体验热点。
除了创新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方式外,2020年底,厦门全面完成全市区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市、区、镇(街)三级图书馆全部实现联网,全市图书馆“一张网”,对接“i厦门”市政服务云平台,免押金办理借阅证项目成为厦门市第一个“白鹭分”应用服务。依托厦门市社保卡,厦门实现了全市315个图书馆服务网点一证通用、通借通还,实现了资源共享、活动互通,有效提升了公共图书馆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近年来,厦门新建、改建、扩建一批重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大型文化设施在岛内外分布趋于平衡。全市有文化展览类设施45处、艺术表演类设施36处、公共文化馆7个、镇(街)综合文化站38个、村(居)文化室(中心)500个、基层文化活动基地(示范点)55个,有剧院、剧场、影剧院等场馆17座、音乐厅6座,演出场馆数量居全省各地市之首,已具备举办各类国际性重大艺术活动的条件。
今天的厦门,覆盖城乡的“市—区—镇(街)—村(居)”公共文化服务四级体系基本形成,人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筑面积0.20平方米,基本实现“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全覆盖,公共文化设施人均享有率居全省前列,为市民群众享受文化服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保障。
丰富群众生活
文化项目惠民成果共建共享
一座城区的文化活力与内涵,连接着居民的幸福感。
歌声、筝声、欢笑声……占地4500平方米、6层高的湖里区禾山街道综合文化站藏着一个五彩斑斓的文化世界,这里有台球室、棋牌室、康乐讲堂、舞蹈房、健身房、图书馆,还有影音视界、安全天地、成长空间等个性化服务区域。禾山街道居民张先生说:“这样温馨的艺术空间,让人感到幸福就在身边。”居民在家门口享受文化大餐的快乐,正是来源于厦门基层文化服务中心服务质效双提升。
线下的文化馆(站)节目丰富多彩,各类线上公共文化活动同样让人目不暇接。2020年,厦门市区两级公共文化场馆开展线上活动就达1237场次。市文化馆强力打造链接区文化馆和镇(街)文化站的公共数字文化云平台“厦门数字文化馆联合网”,形成实体与数字化相结合的群众文化协作共享平台。目前,该平台已有远程辅导视频资源2914个、6655G,文化数字推广工程实现全方位数字化文化惠民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是厦门公共文化服务的落脚点。市区均建有“百姓大舞台”,举办日常文化惠民演出,市区两级公共文化场馆年均开展线下文化活动达8000场次,38个镇(街)文化站年均开展线下活动2500场次。
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也活跃在厦门文化服务的舞台上。市属文艺院团深入社区、乡村、学校、景区、广场、剧场等地开展文化进万家、假日舞台等主题文化惠民演出活动,中国(厦门)漆画展、厦门(全国)工笔画双年展等各类大型展览展示、海峡两岸闽南语原创歌曲歌手大赛、“518博物馆日”系列宣传活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宣传活动等全市性群众文化活动轮番上演,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权益得到有力保障,满意度不断增强。
“‘十四五’期间,厦门将继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以文化惠民作为立足点,建设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集群,补齐基层短板,计划到2025年,人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面积位于全国前列,实现‘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全覆盖。”厦门市文旅局有关负责人如是表示。
到环东海域“打卡”海上歌剧院、厦门美术馆,到同安马銮湾的闽南文化博物馆体验“非遗+旅游”的魅力,到集美新城感受书香、欣赏闽南戏曲,到思明胡里山领略海防博物馆的历史积淀……不久的将来,市民和游客在厦门将能更充分享受到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带来的崭新体验。
厦门,正朝着高素质更具实力、高颜值更富魅力、现代化更增活力、国际化更有张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杆城市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