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 阳
作为全国唯一集高铁地铁整车生产、轨道交通关键核心系统研发制造、国家基础应用技术协同创新平台于一体的产业集聚区,近年来,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围绕打造世界先进轨道交通产业集群的发展目标,坚持以创新为引领、以改革为驱动,在产业集聚、科技创新、生态优化等方面全面发力,构建链式发展的产业生态体系,实现轨道交通产业集群规模、结构、效益等全方位提升。
2020年,全区轨道交通产业全产业链突破1100亿元。2021年,青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7月20日,国之重器世界首套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下线,实现了系统集成等成套工程化技术的重大突破,成功占据全球交通科技战略高地。
创新“管委会+N”模式
凝聚产业集群合力
为推动轨道交通产业做大做强,青岛市设立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并在全省率先推进功能区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实施了以示范区管委会为核心的“管委会+N”模式,进一步聚焦主责主业、优化资源配置,凝聚起轨道交通产业集聚发展强大合力。
建立“管委会+头部企业”模式。聚焦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目标,依托中车四方股份、中车四方有限、四方庞巴迪等头部企业,充分挖掘其资源优势,不断拉长拓宽产业链条,打造以轨道交通为主导产业的“核心园区”。制定《轨道交通产业链精准招商工作实施方案》,与三大头部企业共同梳理出轨道交通行业五大系统、优质配套企业,重点聚焦市外139家核心配套企业,通过链主招商、行业招商、以商招商等模式精准招引,加快产业链立体扩张,推动价值链优化配置。2019年以来,新引进丹阳铁龙等中车配套企业21家,区域内集聚相关企业338家。
建立“管委会+招商平台”模式。坚持市场化专业化导向,创新园区开发建设模式,积极引入园区运营公司、招商中介机构等多方力量,全面强化产业集群相关优质资源“双招双引”。通过与专业运营平台签订“对赌”协议,明确双方责权利,打造产业特色鲜明、运营管理专业、服务配套完善的“配套园区”。今年以来,成功举办青岛2021全球轨道交通生态伙伴大会等重量级会议,现场签约项目22个,总投资120亿元的天安科创城项目、总投资10亿元的德国费斯托产教融合智能产业园项目已落地开工,实现产业项目的平台化招引与集聚。
建立“管委会+科创中心”模式。紧紧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实施国创中心“事业+公司”双轨运行、中心主任(公司总经理)负责的运营管理模式,加快推进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目前,轨道交通车辆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高速磁浮实验中心、高速磁浮试制中心等3个平台项目已完成交付使用。同时,充分发挥创新中心的“虹吸效应”,划出专门园区引进轨道交通类科研院所,搭建培育“研发园区”。目前,已吸引中车工业研究院、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等10余所知名高端科研机构、国内外21名高端智库专家入驻。
建立“管委会+行业协会”模式。注重轨道交通产业标准制定,专门成立青岛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协会,主动与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中国铁道学会、中国信息通讯院等“国字号”协会对接合作,聚焦企业需求,营造交流平台,全力打造青岛轨道交通产业“加速港”。2019年以来,先后成功举办2020央企青岛行、中国国际轨道交通进出口高峰论坛等重大活动10余次,助力集群企业深化拓展合作范围、抢抓共赢发展机遇。
完善“四链合一”体系
激发产业集群动力
充分发挥国家高速列车技术中心平台和中车平台资源优势,组建抢占轨道交通产业集聚发展高地专班和全区轨道交通产业链专班,统筹抓好要素集聚、资源耦合,进一步完善优化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产业集群发展生态体系。
聚焦全产业链条构建,夯实产业集群发展根基。建立“链长+链主”工作推进模式,充分发挥链长抓总统筹和链主企业龙头带动作用,横向拓展产业宽度、纵向拉长产业链条,重点围绕车辆工程、交通通信信号、牵引供电、工务工程、运营维护五大系统,筛选优质市外配套企业靶向对接,积极培育轨道智能交通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加快构建轨道交通产业全产业链条。目前,全区已集聚核心配套企业220家,产业链相关企业超千家,生产的高铁动车累计占全国运营动车组的60%以上、地铁车辆的25%以上,检验检测等延伸产业产值占比达40%以上,产业集聚优势持续凸显。
聚焦国家级平台打造,抢占产业集群创新高地。发挥行业唯一的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引领作用,筹建青岛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创新中心首期五大平台七大项目建成使用,年内全面启动总投资116亿元的9个重点项目。加强关键技术研究突破,集聚国家级创新载体8个、省级技术创新载体12个,主持或参与重大研究项目或专项3项,突破和储备前沿技术22项,成果转化带动相关产值亿元以上。历时5年攻关,世界首套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青岛城阳成功下线,实现了系统集成、车辆、牵引供电、运控通信、线路轨道等成套工程化技术的重大突破。
聚焦多层次人才招引,强化产业集群智力支撑。设立中车(青岛)科技创新创业基金等多支创业基金,出台《关于促进青岛内联外通的中央活力区建设的十二条人才支持措施》等人才新政,鼓励企事业单位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引进顶尖人才,鼓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目前,已先后引进硕士、博士、国家高层次等高端人才300余人,培养引进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及齐鲁首席技师3名,引进翟婉明院士等特聘专家3名。未来两年,计划引进轨道交通产业院士10人、高端人才1000人以上。
聚焦投融资渠道创新,赋能产业集群提速发展。建立重点企业和优质项目库,筛选24家重点企业、9家公共服务机构、30个重点项目重点支持,每年给予专项资金支持近10亿元。创新基金投资收益和上市企业奖补政策,一期总规模40亿元的中车(青岛)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注册落地,并获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参股12亿元,目前已累计引进中基协备案基金57只,规模超300亿元。创新投融资模式,打造金融支持棘洪滩制造业(轨道交通)集聚发展示范区,7个项目进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开行、中国工商银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银企合作企业项目”目录。
以生态涵养集聚优势
放大产业集群发展活力
积极适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主动谋划、前瞻布局,全面厘清发展路径、优化营商环境,不断巩固国内大循环、拓展国际外循环,进一步放大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发展空间和集聚优势。
强化顶层设计布局。高起点谋划目标定位,编制出台《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青岛市轨道交通5000亿产业集群攻坚方案》等全局性规划方案,统筹83平方公里核心区域,加快构建“一核、双心、两轴、八组团”的空间布局。积极融入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战略,紧抓胶东轨道交通发展投资集团组建契机,推进交通强国试点项目建设,打造“轨道上的经济圈”,力争2025年集群总体规模突破2000亿元。高规格加强统筹联动,成立城阳区和功能区发展共同体建设领导小组,组建抢占轨道交通产业集聚发展高地专班和全区轨道交通产业链专班,充分整合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第三方机构力量,统筹推动产业集群建设各项工作。
强化政策要素支撑。高水平实施改革赋能,完成市级自然资源和规划管理赋权,不断探索完善“管委会+N”管理模式,汇聚头部企业、科创中心、行业协会等多方力量协同发力。高密度构建政策体系,制定出台《关于促进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系列政策40余项。如,围绕轨道交通通信信号、牵引供电等领域精准招引,对年度经济贡献3000万元以上的重大项目,按当年新增区级贡献给予连续5年的全额产业资金扶持。高效能推动项目落地,实行重大项目建设领导包干负责制,实施跟踪审查、提前公示、容缺受理、并联验收等多项举措,助力天安科创城、世纪通运、动投芯谷等11个项目实现“拿地即发证”“拿地即开工”,申晟轨道装备等4个项目实现“建成即使用”,缩短企业建设投产周期2个月~3个月。
(本文由中共青岛市城阳区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