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安 宁
近日,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21-2022)发布CMF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2021-2022)。报告认为,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持续复苏,但受基数因素和下半年复苏势头放缓的影响,前高后低的态势明显,预计第四季度实际GDP增长3.9%,全年经济增长8.1%,实现全年6%以上增长目标,预计2022年全年实际GDP增速将达到5.5%左右,并呈现前低后高的运行态势。
新现象新问题新特征
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以“疫情反复与结构调整冲击下的中国宏观经济复苏”为题,代表课题组发布报告时指出,2021年是中国宏观经济持续复苏的一年,呈现出“前高后低”“结构分化”和“压力加剧”的运行特征。
刘元春表示,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总体稳定、外资外贸景气持续、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向好以及全面小康目标顺利完成,为中国宏观经济在疫情期间的持续复苏提供了持续的动力和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复、极端天气的出现、大宗商品价格的高企等,使中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自二季度起持续上扬,前高后低的态势明显。
报告分析,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呈现出11大新现象、新问题和新特征,表明影响中国经济复苏进程的力量既有外生因素也有内生因素,既有短期波动和周期调整,有中长期结构性因素冲击,也有政策协调因素。
报告认为,成功的疫情防控和中国制造体系的强大依然是中国经济持续复苏的核心基础之一。中国疫情防控红利和全球供应中心效应有中期化趋势,外需对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复苏的贡献出现超预期的持续。
同时,中国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的全面启动、疫情带来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全球对高技术制成品的需求持续上扬,导致创新驱动发展态势持续向好,数字经济占比持续上升,高新技术行业利润增速与投资增速保持高位运转,研发投入新型激励体系开始出现,新旧动能转换在疫情期间得到了加速。
报告指出,不能忽视一些新问题、新特征的存在。例如,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导致输入性通胀和上游成本上涨的冲击,国际供应链瓶颈问题持续时间比预期要长、产生的冲击比预期要强烈,房地产管控政策加码以及长效机制改革的全面启动标志着中国房地产市场进入到新时期等。
“我国经济运行逻辑除疫情逻辑之外,还有更深层次的逻辑,即疫情掩盖下的四大转型及其导致的宏观经济运行机理的变化——中国经济大转型经过前期铺垫之后进入到加速阶段。”刘元春说。
按刘元春解释,四大转型分别是:从传统要素驱动全面向创新驱动的大转型;从简单的开放性发展战略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战略的大转型;从高污染排放向低污染排放的低碳绿色大转型;房地产—地方财税体系大转型。
“这四大转型在今年已有所表现,明年会继续全面展开。”刘元春说。
推进关键要素市场化改革
对此,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
科学设定2022年经济增长目标,建议提出“基于疫情的增长目标”,以更好地发挥预期引领作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2022年基准增长目标不宜设定过低,建议在5.5%左右;高度重视2022年价格环境的复杂性,这决定了宏观调控需要进行分类精准调整。
坚持从系统论出发,科学实施宏观政策,统筹解决周期性问题与结构性问题,实现增长动力与波动管理有机统一;完善宏观审慎调控框架,注重稳增长与防风险在中长期内的动态平衡;加快“十四五”规划项目落地,提升基建投资增速,发挥跨周期调节作用。
推进关键要素市场化改革,理顺煤电价格关系,做好应对全球能源危机的准备;延续中小微企业税费减免政策和就业稳岗补贴;科学调整疫情防控政策,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手段优化疫情管控方式;利用好预期管理工具,加强市场沟通,降低宏观政策的不确定性。
报告还建议,在新发展格局的统领下,深入推进结构性改革和结构调整,通过构建新红利和解决结构性问题来充分释放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