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国辉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经济要发展,必须依靠产业发展,农村要发展,同样离不开产业发展,因此,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产业振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通过发展乡村产业,推动乡村振兴,让更多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效益,从而促进共同富裕。发展乡村产业,要从规划、基础设施、金融、技术等方面精准发力,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打造乡村振兴的产业支撑。
制定乡村产业发展规划,厘清发展思路。首先,当地政府要结合周边市场甚至国内市场需求,做好分析和预判,有依据有数据,制定乡村产业发展规划。其次,产业发展规划要符合当地实际与民情,要对本地的资源、生产、气候等进行深入分析,切忌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同时产业发展规划要充分论证,避免只顾眼前的、短暂的利益,要有利于乡村产业的长远发展。产业发展规划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依法依规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积极鼓励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发展模式,盘活农村闲置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好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作用,多举措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帮助乡村产业找到合适的经营方式。再次,确保乡村产业规划落实落地。做好乡村产业规划后,关键要有行动力和执行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了整体的全盘规划之后,还需要分步骤去完成实施,并且要对实施后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预测和分析。同时建立好监督机制,确保规划得到顺利实施。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性。首先,健全财政投入机制,特别要加大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点工程及项目的支持力度。设立专项产业建设基金,加快推进涉农资金的统筹与整合,不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提升乡道、村道的等级,加快农村的物流、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渐缩小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距,进而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并促进一二三产业间的融合发展。其次,加大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资金投入,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日常生活质量。再次,多措并举,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例如实行以奖代补的方式,对达到一定农业规模经营的经营主体实行奖励,从而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积极性。
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引导工商资本向农村倾斜。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向农业、农村倾斜。首先,地方政府要优化营商环境,形成服务型政府。重视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培养一支办事公道,服务意识强的乡村干部队伍,使得他们有能力、有意识服务工商资本下乡。其次,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建立高效高质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广大农民以及相关经营主体提供金融服务。打造一批操作性强的涉农金融产品,强化对涉农企业的信贷支持,尤其是在贷款担保上,金融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针对涉农企业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优化、简化相关审批流程,增强贷款政策的灵活性,进而提高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的市场活跃度,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再次,加强对工商资本的监管,引导企业合法合规进行生产经营,切实保障农户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利益。
提升农业科技应用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无论在农业生产中的哪个环节,都离不开科技。但目前总体上看,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还不够充分。首先,要提高乡村干部对科学技术应用的意识,及时开展与农业相关的科技知识培训,增进乡村干部对农业科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进而提高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应用水平。同时,积极收集科技创新经验并开展相关技术推广,以生动事例来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引导农民参与农业科技创新中来,从而实现增产增收。其次,要积极推动农业经营主体的创新能力。加快乡村产业科技创新,人才是第一要素,而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主体,对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加大对农业经营主体创新能力的培训。再次,地方政府应组织科研人员下乡进行业务指导,尤其是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业生产过程碰到具体技术问题时,更要及时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指导,避免农业生产损失,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作者单位: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本文系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农村土地流转对乡村振兴战略的作用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