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代文 林冰冰
非遗是一座城市的文脉,也是一座城市独有的符号。近年来,作为闽南文化发源地之一的福建厦门市,创造性地提出依法从文化生态角度对文化遗产进行活态的整体性保护,创新探索非遗活态传承发展的新路径,使“活态”非遗和闽南文化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依法保护
营造守护非遗浓厚氛围
“厦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工作。”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张权说。
据介绍,厦门市非遗保护工作于2005年、2009年、2018年先后三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整理数据库,并及时审核公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便于公众查阅和使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打好坚实基础。
在普查过程中,厦门市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展市级及指导区级代表性项目推荐认定工作,形成较为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省-市-县(区)四级传承体系,目前拥有市级(含)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89项,其中,国家级15项,省级33项。其中,厦门与马来西亚联合报送的“送王船”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展现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成果。
2015年,厦门市人民政府颁布《厦门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办法》,创造性地提出依法从文化生态角度对文化遗产进行活态的整体性保护的意见,形成具有地方特色、风格和时代精神兼容的文化,顺利推进一批非遗展示区、保护试点、传习中心等项目的建设,营造出依法参与保护非遗的浓厚社会氛围。
2020年,我国首部区域性文化保护专项地方法规《厦门经济特区闽南文化保护发展办法》出台,靶向破解闽南文化保护中的现实难题,全方位、立体化书写了非遗和闽南文化保护发展的“厦门样本”,非遗概念、非遗保护理念和对闽南文化进行保护进一步成为全市人民的文化共识。
传承赓续
传统和现代教育相结合
非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发展,如何更好留住指尖上的“绝活”,避免“绝活”成“绝唱”?厦门市广泛开展了非遗培训班、非遗文旅体验等各类非遗社会传承活动。
“这些工艺师现在做的事情就跟绣花一样,但她们绣花是在石头上而不是在丝绸上。”厦门金砖会议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时,向俄罗斯总统普京介绍惠和影雕作品时这样说道。
“在石头上绣花”的李雅华,是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惠和影雕”传承人,她不仅在石雕技艺上精益求精,还自我“造血”,让非遗“活”起来。为着重展示具有闽南特色的非遗项目“惠和影雕”,李雅华创建了一个集石雕展示、艺术创作、文化交流、旅游休闲及教育学习为一体的惠和石文化主题公园。
据悉,学影雕这门手艺需要6年的时间,三年学画画,三年学雕刻,才能完美的雕出一幅作品。“非遗要传承,就是要见人见物见生活。”李雅华深有感触地说。
厦门漆线雕闻名遐迩,作为“蔡氏漆线雕”技艺的第十三代传人,蔡超荣在伯父悉心指导下,认真学习研究漆线雕工艺,创作的两品种三种规格的蔡氏漆线雕经典作品被选定为第九次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正式国宾礼品馈赠与会的国家元首。如今,“蔡氏漆线雕”团队中90后面孔越来越多,队伍不断壮大。蔡超荣表示,只要有年轻人愿意学,无论是不是蔡氏家族的成员,他都会尽全力去培养。
培养非遗传承人,厦门一方面制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加强和规范市级传承人认定管理与支持,积极组织非遗传承人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提升传承人群传承能力;另一方面,将传统传承方式和现代教育体系相结合,厦门艺术学校联合市属传统戏曲院团设立委培班培养南音、歌仔戏、高甲戏等传统戏曲新人,厦门集美工业学校等职业教育学校设立“非遗大师班”开设漆线雕、中国剪纸、厦门珠绣等课程,相关非遗项目得到有序赓续。
活态实践
古老非遗焕发新活力
“非遗”的创新传承,由“输血”变“造血”是关键。厦门市有针对性地引导非遗生产性项目适应市场,推动传统非遗工艺振兴发展。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传承人陈和永在厦门翔安区内厝镇设立家庭作坊,带动周围几个村庄100多名闲置劳动力学艺、就业;“惠和影雕”保护单位启动惠和影雕“牵手绣石”计划,积极主动开展精准扶贫实践;厦门闽南天然香制作技艺传承人陈建兵带动数十个贫困户参与传统香制作技艺,生产和销售天然香推向市场。
厦门不断挖掘开发非遗产品化项目,积极复苏民俗节日和民俗活动。厦门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思明区“海峡两岸郑成功文化节”、同安区“孔子文化节”“苏颂文化节”、闽南方言与文化进校园活动、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研习营等日常活动的举办,让非遗项目走近市民,走近生活,成为厦门的文化标识,展示了新时代厦门的文化形象。
“非遗保护和传承,绝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活’起来的非遗才能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加强以人为核心、以生活为载体的活态传承实践,让古老的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光彩。”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说,非遗与旅游结合,为非遗“活”起来开辟新路径。
如今,走进厦门,常态化的非遗体验和展示遍布鹭岛各个区域,不时入耳入眼:世界文化遗产地鼓浪屿在“海天堂构”老别墅景点引入木偶戏、南音等非遗项目表演;“厦门老院子”景区日常开展闽南风情展示和实景演艺“闽南传奇”秀演出……众多旅游景区景点与非遗项目深度融合协同发展,让厦门非遗和闽南文化的体验感、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令人深切感受非遗文化绽放出的时代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