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推动高质量发展 拥抱城市更新蓝海

中国建筑将通过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建设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城市

□ 本报记者 袁 琳

□ 陈朝阳

易地搬迁、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历史文化保护、城市更新……“十三五”以来,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建筑)勇担央企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发挥设计、投资、建设、运营全产业链优势,承接城市更新项目超500个,全方位助力城市功能更加完备,城市治理更具韧性智慧,城市品质更加绿色宜居,不断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这为创新城市建设运营模式、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国建筑立足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推动高质量发展,拥抱城市更新蓝海。

蜕变:搬出穷窝窝,改出新天地

今年8月,随着中国建筑靖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住宅、商业、农贸市场、中小学校等房建主体工程通过验收,近10万群众搬出穷窝窝,圆了安居梦。

2018年10月,中国建筑承建的国内最大的跨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云南昭通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开工建设。项目包括鲁甸县卯家湾安置区和昭阳区靖安新区安置区,总建筑面积达310万平方米。不到三年时间,中国建筑在茫茫乌蒙山麓筑起两座傲人新城,累计建成18,008套安置房,解决近10万群众的住房问题。

如今的安置区,居家,门前有树有花有亭台;出行,不再绕山绕水绕林间。入口处整齐划一的淡黄路灯,小区里错落有致的崭新楼房,一条条宽阔的柏油路横贯其中,将每家每户与城市相连,与现代文明相通。

不仅在云南,在河南郑州,中国建筑承建的郑州航空港河东棚户区工程建设项目,引入适老化设计和绿色施工理念,为5076户回迁居民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在湖北鄂州,中国建筑承建260万平方米的湖北省最大棚改项目,安置17,775户;在天津滨海新区,中国建筑以全产业链视角推动南部新城项目开发,4300余户村民搬进安置房,学校、医院、空中走廊、主题公园、市民文化中心围绕其间,成为绿色、生态、智慧、宜居新城。

对于棚改和旧改,中国建筑正以“绣花功夫”下好这盘棋。位于西安的明德门北区小区是30多年的老旧居民区。空中“蜘蛛网”、楼顶漏水、违建板房、乱停车……一个个顽疾让小区居民苦不堪言。中国建筑启动“愿望清单”计划,入户调查走访296次,联合街办、社区对2812户居民发放调查问卷1600余份,处理居民线上线下诉求459件,处理率100%。

如今,楼栋加装了扶手、下水管道全部换新、小区加装了摄像头和门禁设施……“菜单式”的改造方案得到认可,“愿望清单”变成“幸福样本”。“老旧小区改造充分吸收了我们的意见,群众的痛点一一得到解决,改造工作也越来越得民心,大家都很高兴。”明德门北区居委会主任马惠惠说。

房屋由“旧”到“新”,道路由“洼”到“平”,管线由“乱”到“齐”,环境由“差”到“美”,一项项工程、一个个小区,正在建设者的智慧和汗水浇灌下完成蜕变。

嬗变:腾笼换鸟,转型升级

初秋的首钢园区内,高炉林立,厂房犹在,铁花不再四溅,风机不再轰鸣。秀池、群明湖波光潋滟,景观步道交错延伸,奥组委办公室、“四块冰”冬训中心、冬奥广场、香格里拉酒店等相关冬奥设施分布园区内……一幅工业遗存与现代元素相融合的画卷铺展在眼前,讲述着中国建筑助力首钢园转型的故事。

中国建筑自2016年入驻首钢,坚持“忠实保留”和“谨慎加建”,累计完成13个首钢园重点改造工程,赋予园区第二次生命。通过碳纤维、钢板和阻尼抗震撑等手段对西十筒仓原有主体结构加固,变身为设计感十足的奥组委办公室;保留精煤车间超大尺寸的通长空间和特色鲜明的厂房结构柱,打造为“四块冰”(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壶、冰球)冰雪训练场馆;三高炉改造后变身为一座现代化冶金博物馆,是首钢园内老工业风貌保存最好的一个单体工程。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称赞:“在工业旧址上建起标志性建筑,这是极佳示范。”

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改掉的是破败和落后,留下的是历史和文脉。

近日,中国建筑承建的景德镇御窑博物馆项目获“建筑界奥斯卡”大奖Architizer A+奖。遗址博物馆建设、古建筑修缮、历史街区打造、近现代工业化建筑修缮、现代仿古建筑建造、昌江水环境治理……5年时间,中国建筑以景德镇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更新建设“主力军”的身份,助力千年“瓷都”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更新。

在古城修护和保护中,专业古建修缮队伍采取“修旧如旧”的理念,在尊重历史遗留的基础上,几百个建筑单体全部采用专项方案修复改造。同时采取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旧区改造有机结合的模式,“老瓶装新酒”,引入新产业、新业态、新科技、新功能,不仅保留城市文脉,而且增添历史与现代交融的文化景观。

在城市环境治理领域,中国建筑结合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加固改造原有驳岸,修复水岸生态,水系清淤,建设配套设施,大大提升昌江河沿岸公共功能,打造“昌江百里风光带”。

一纸烟雨、三洲四码头、四山八坞、九街十巷、一百零八弄,在历史风尘中留下无数沧桑故事,记录着景德镇千年陶瓷文化发展的盛况。

蝶变:城市更新 涅槃重生

擦桌子、扫地、拖地、收拾屋子,自搬进新家后,北京石景山区北辛安棚改项目回迁户董秀娟每天都要打扫一番。这样舒心的生活是董秀娟多年向往的,如今梦想终于成为现实。

北辛安棚改是北京最大的棚改项目。中国建筑历经6年改造,规划的137万平方米、4364套安置房即将全部交付。房屋整体采用新中式设计,植被布置错落有致,活动广场上健身、娱乐设施一应俱全,实现数万名原著百姓的原地安家梦。

城市更新不是在白纸上作画,重在品质的升级。6年来,中国建筑建设并运营集高端商务、综合换乘、购物休闲超60万平方米的中海科技金融城,成为疏解非首都功能和打造国家级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区的典范之作。中国建筑对标志性老建筑原拆原建,原新华书店成为阅读书屋,老区政府变身为城市发展馆,工人俱乐部作为怀旧剧场使用,修建“石景山新安森林公园”,设立“乡愁记忆”景区,留住城市珍贵记忆。

推进旧区改造和城市有机更新,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在郑州,中国建筑提前交付的安置房实现7个自然村7917户居民的安居梦;在济南,中国建筑投资开发山东省最大的棚改项目——华山珑城。项目总建面约1020万平方米,可容纳30万人;采用TOD低碳发展模式,构建城市绿色立体交通网络;在上海,中国建筑投资开发上海市中心城区改造最大规模的城中村——红旗村城中村改造项目,倾力打造2万平方米的公共生态绿廊、1万平方米的中海大剧院和20万平方米的全球首个5G社区——中海臻如府,将区域的人居空间推向新高度。

既留住乡愁、记忆,又聚集人气、烟火气,中国建筑匠心营造每处细节,延续城市记忆,让城市有“面子”更有“里子”。

据了解,未来,中国建筑将通过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加快建设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城市,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城市宜居生活的新期待,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2021-11-01 中国建筑将通过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建设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城市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44278.htm 1 推动高质量发展 拥抱城市更新蓝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