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作出的重要部署。媒体融合的进展不断促进着新闻从业者信息获取方式的改变、采访报道方式的改变、新闻发布方式的改变、新闻理念的改变,这是一场重大的改革。在11月8日第22个记者节即将来临之际,本报今在3版、4版、8版集中刊发一批长期奋战在采编一线的编辑、记者撰写的论文,展现他们对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实践与探索、思考与分析、感悟与心得。敬请垂注。
□ 付朝欢
每年的全国两会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人民参政议政的重要渠道,是世界观察中国的一扇窗口。两会也向来是各大媒体“比拼”报道时效、内容、创意、技术、传播、口碑的竞技场。即使是“老两会”,进入两会时间,一样如临大考——对记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一次全方位考察。
不同于中央媒体、地方党报,《中国改革报》是全国唯一一家以宣传全面深化改革为核心使命的行业类媒体。面对全国两会这样的“新闻富矿”,如何让报道紧扣“改革”话题、彰显历史纵深感和现实穿透力,是年轻编辑记者需要不断探索实践的课题。从2017年至2019年,笔者连续三年参与采访全国两会,结合自身实践、观察和思考,浅谈如何在两会报道中体现“改革”视角。
“不打无准备之仗”
“比拼在会上,功夫在会外”,多年上会的老记者都有这样的共识。通常在两会开幕前一周,各家新闻单位就会召开采编策划会。以2019年全国两会的报道实践为例,中国改革报社围绕两会专题报道设置4个关键词:“发展”“改革”“落实”“探索”。
这只是一个大的报道方向。上会记者需要提前介入实质性内容,及早联系能够深入谈特定领域改革的代表委员,对可做的重点题目有所思考、有所了解、有所规划,让采访进度走在两会议程前面。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广度和深度都前所未有的改革,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和军队等方方面面。“功夫在会外”要求上会记者对特定领域的改革有一定时间的跟踪,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有自己独到的认识,这样才能在报道中有的放矢。这也就意味着,涉及改革的重磅文件、重要会议精神、重要讲话内容,都应纳入记者的知识储备和政策储备,特别是中央深改委会议要重点关注。
经济领域和生态文明领域的改革,笔者长期跟踪报道,因此优先设置这两个领域的选题。围绕“高质量发展”和“改革”的关系,笔者提前预约,在会议期间独家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赵长茂,采写了《改革力度决定高质量发展进度》一文。面对面访谈历时近一个小时,形成的专访稿内容详实、系统。
关注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的议题,也能挖掘到不少新闻线索。笔者注意到十三届全国政协第十三次双周协商座谈会曾探讨“中长期人口变动与经济社会发展”。在政协社科界小组讨论结束后,笔者“抓住”曾在双周协商座谈会上发言的人口学专家、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丁金宏,采写《不应片面夸大人口对经济发展作用》。此外,在一线采访过程中,还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囿于会前策划的选题,及时捕捉突然闪现的新闻线索。
“富矿”还需深挖细采
2020年的全国两会是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每逢全体会议召开的前一个小时,人民大会堂东门的广场都非常“热闹”,各路媒体严阵以待,等候陆续抵达的代表委员们。这条百米路成为记者们争夺最为激烈的“战场”:一些代表委员先是被眼尖的记者“留步”,瞬间会被涌上来的记者们“团团围住”,需要回答的问题也“接踵而至”,每往前挪一步都很艰难。
但这种拼抢新闻的“游击战”存在一个问题:如果记者只是聚焦代表委员一两分钟的回应,大概率会让报道碎片化、浅表化。笔者注意到,在多年前的两会新闻大战中,曾有少数上会记者把跑两会的“公器”当成了私人追星的好机会,如今这种娱乐化、庸俗化的两会报道也越来越被鄙视。拿着珍贵的两会采访证,上会记者需要眼手并用,见缝插针,深挖细采,才能写出既能反映两会特点、又能回归新闻本位、体现改革“含金量”的深度报道。
结合笔者的实践和观察,可将优秀两会报道的特点总结为:善观察、善提问、善联动、善叙事。这也是经得起时间考验、能沉淀下来的好作品应具备的特质。
善观察。以人物为例,对人物的外貌、穿着、神态、风度、表情、动作等都要仔细观察。2020年全国两会首场“部长通道”,《中国改革报》记者李韶辉的通讯报道《中国经济向好趋势没有改变》导语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作为第一位受邀的部长,健步走入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调整好麦克风位置,随后通过视频与梅地亚两会新闻中心的记者‘隔空’交流。”不到百字的描写,使报道更具画面感和可读性。此外,还要观察环境和细节,随时捕捉会场上发生的一切值得关注的细节。
善提问。提问是一门技巧性很强的学问,也是记者职业生涯中学无止境的“必修课”。首先要围绕采访目的巧妙设置问题。高质量的报道,离不开高质量的提问。特别是涉及改革领域的报道,专业性较强,记者不仅要在“战术”上勤奋,在“战略”上也绝不能偷懒。何谓“战略”上勤奋?记者需要在日常积累中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和判断框架,才能问出不失专业水准的问题,写出“外行不觉深,内行不觉浅”的报道。此外,提问的形式要灵活多样,对于把握不准的内容,要随时求证、核实。
善联动。“会上抓线索,会外做深度”,能让报道更具“立体感”和“纵深感”。同样是2019年,在全国两会的最后几天,《中国改革报》围绕改革、发展、宏观调控分别做综合性报道,连续刊发三篇稿件:《两会热点话题凸显改革步入深水区》《两会彰显经济高质量发展决心》《宏观调控要保持战略定力形成合力》,既是围绕报道主线对全国两会的整体回顾,又通过会场内外的联动让报道内容更有深度、更加独到、更富见识。
善叙事。语言是思想的外衣。记者在日常报道中需要注重培养客观、准确、完整的叙事能力。上会记者如何在两会报道中体现“现场感”?这离不开前文所讲的善观察,但表达力与观察力不能简单划等号。让两会好声音更喜闻乐见,需要在写作过程中借助比喻、类比等修辞手法,使文字内容更加生动、形象,还可以借助图片、视频、云镜头等,达成完整的新闻叙事。
两会报道没有完成时
有时评人说:“好代表委员和好记者的配合,才能激活两会政治的磁场。”这句话可以放在全天候的语境下,因为代表委员们履职建言,一年365天,本就不中断;媒体人也丝毫不能懈怠,需要时刻保持“快马加鞭未下鞍”的状态。
全国两会报道是竞技场,也是练兵场。一个有心的记者,会在两会专题报道后及时复盘。比如,在驾驭不同体裁方面,如两会前瞻、开闭幕侧记、代表委员专访等,有哪些提升空间;围绕特定题材,还有哪些角度可以继续深挖,如何更好地体现历史纵深,如何在专业性和可读性之间找到平衡点,等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新闻舆论工作者“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
好的改革新闻,记者需要用“脚力”到一线、到基层去开展调查研究,而不是“蜗”在办公室里翻资料;需要训练自己的“眼力”,以独特、敏锐的眼光见人之所未见,既关注改革的成效,也关注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需要借助“脑力”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练就拨云见日的本领,不在众声喧哗中丧失价值坐标;还需要在刻意练习中提升“笔力”,用精练的语言、生动的笔法、清新的文风实现高质量的新闻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