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文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论断,其重要内涵在于,提出新时代、形成新思想、开辟新征程,对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和培养一代新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同时也为思想道德教育指明了方向。
围绕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全民思想教育目标,把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来,是时代的要求,是民族的希望,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选择。面对广大青少年一代,我们应该将国学精髓理念传输、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党史国史教育研究尤其是思想道德的正确引导,融入思想宣传教育工作的机制和体制之中,着力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的系统化、系列化、规范化和全覆盖。在一代新人中间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提振精气神,引导青少年明确人生目标,激发奋进勇气,凝聚起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使命和研究课题。
应与传输科学知识同等重要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关心新时代青少年健康成长,给我们提出了新的任务要求,成了我们政治思想工作者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后续力量。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并保证其健康成长,既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立于世界之林、长久兴旺发达提供持续动力的坚强保障。面对近年来不可回避的青少年道德教育滞后、思想教育乏力、目标追求偏于功利化等诸多问题,探讨研究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培养和教育一代新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黄金阶段,其思想犹如一张单纯的白纸,需要给予科学的解惑和正念的引导。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全面提升青少年道德素养水平,事莫大焉,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未雨绸缪,是民族人才梯次成长和党和国家事业繁荣兴旺的重要保证。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地方教育部门,把学科教育放在了头等位置,强灌课堂知识,看重成绩分数,攀比升学率,忽略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建设和思想道德教育,致使一些青少年社会主义觉悟不牢固,理想信念不坚定,甚至导致了好多学子以升学、就业、找好工作为前行动力,以房子、车子、票子为人生目标,以贪图安逸享受为终极追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漫延滋长,成风成习。本来是朝气蓬勃、有望成才的青年人,缺乏应有的道德修养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人生理念模糊,法制观念淡薄,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这种现象触目惊心,令人堪忧,极大地影响了一代新人的理想定位和价值取向,给青少年的人生走向造成了偏差和误区。
这种值得警醒的客观现实,已经成为不容小觑的社会问题,继续视而不见,势必会关系到我们的国家进步甚至民族危亡。所以,我们在为下一代传输科学知识的同时,还必须要在道德教育的机制导向上认真研究和狠下功夫,要教育下一代“重学业还当重品德”“学知识更要学做人”。要积极引导青少年一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防止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污染,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与科学知识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培养青少年的道德修养和意志品格。要全面加强德育体系建设,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教育网络,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以保证我们的下一代真正成为有理想、讲品德、乐奉献的时代新人。
应是理想信念人本教育
学校是培育一代新人的责任主体,各级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遵循德育规范和青少年成长规律,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要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把德育融合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社会是个大课堂,教育下一代,同样是全民族的义务和全社会的责任。思想道德教育是人本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启迪和灌输,是影响一个人的生存理念、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的感召和洇染。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课堂上,除了学校和家庭之外,国家机器中的所有思想教育阵地和各级宣传媒体,都应该建立必要的载体和平台,结合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运用灵活的学教方式,对其进行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充满正能量的德育知识普及,要让思想政治的课堂成为加强青少年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和有效途径,用客观详实的形象事例和生动活泼的诱导方式,使他们真正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人文传统魅力和思想道德光彩。
同时,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政治思想工作者的专题培训,根据青少年在不同阶段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科学规划道德教育体系,探索道德教育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相应活动。要将生活实践与道德教育内容相结合,以行之有效的方式,让广大青少年了解我国操守文化传承和民族优秀风尚,用爱国主义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抵制域外文化糟粕和多媒多元文化传播带来的不健康的习俗风潮。要引导青少年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在实践中深入生活,了解社会,热爱国家,使其拥有正确的道德信仰,明确奋发有为的人生目标和理想追求,在成长过程中坚定政治方向,稳固风节立场,遵守道德规范,勇于经受困难和挑战的考验。要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的远大理想目标以及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要让一代新人用端正的态度和优秀的品行,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和人格信念力量,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不懈奋斗,成为紧跟时代潮流的社会主义建设生力军。
应成为全民参与共同任务
对广大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努力形成学校、家庭与全社会的强大合力。要建立多种有效机制,将这项工作与依法治国和提升国民素质同步推进,举全民之力,积极引导广大青少年成为有理想、有信仰、有追求的一代新人。
充分发挥家庭道德教育的基地作用。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每个家长都要及时与孩子沟通,全面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和渴望诉求,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教育、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要用父母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言谈举止影响孩子们对是非、美丑、善恶的最初判断,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人生榜样。家庭教育要把握好“关爱而不溺爱”的分寸和尺度,给孩子以温馨的感觉、自我锻炼的环境、克服困难的勇气,针对孩子特点,传达做人真谛,用充实的知识和健康的心态,帮助他们建立起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育帮助下一代端正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校教师和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责无旁贷。要以依法治国的高度站位和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通过言传身教的潜移默化作用,把引导教育青少年学会做人放在第一位,以高尚的品行和人格魅力教育影响青少年。要紧紧围绕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诚实守信和为人民服务的重点教程,研究改进教学形式和方法,广泛渗透德育教育的内容,保证德育教育质量,让德育课堂真正成为广大青少年喜爱的学操守、正品行、树理想的主渠道。努力营造素质教育良好氛围,结合青少年的兴趣爱好,矫正孩子们对人生、对社会的模糊认识,真正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为祖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用净化的社会环境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一是要关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行为标准的选择差异,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尤其是随着网络传媒的普及,一些有害信息对青少年产生了不良影响,这是不容忽略的客观现实。加强网络管理和净化文化市场风气,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二是要加强社区教育作用。社区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滋养的主要土壤,政府部门应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提供全面关怀,不断提高管理、呵护和监督水平。应整合各种资源,提供良好的社区环境和活动设施,精心搭建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活动平台,通过建立青少年文化宫、组织歌咏比赛等相关文化活动,着力营造培养孩子良好心态、健全人格和道德修养的育人环境。三是要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利用一些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特别是发生在受教育者身边的一些活生生的事例,要加以表扬、宣传、学习,以此引导青少年的思想朝着有利的、健康的方向发展,使他们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为将来真正成为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的有用人才提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