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容纳儿童需求”是最好的定义

□ 袁 琳

1989年,联合国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1996年,联合国儿基会(UNICEF)和人居署(UN-Habitat)共同发起儿童友好城市倡议(Child Friendly Cities Initiative,简称CFCI),指出少年儿童的福祉是衡量人居环境健康与否、民主社会文明程度和政府良好治理水平的终极目标。

迄今为止,全球已经认定了包括伦敦、慕尼黑、西雅图、哥本哈根等400多座儿童友好型城市。所涉及的国家,既有法国、意大利、德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也有巴西、蒙古国、越南等发展中国家,还有塞内加尔、莫桑比克、几内亚等最不发达国家。然而,遗憾的是,中国目前没有一座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认证的儿童友好型城市。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国家不重视或者没有进行尝试与努力。2019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上提出“关爱儿童、共享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合作倡议。为实现这一倡议,国家发改委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办事处积极推动“儿童友好城市”在中国的标准和工作机制建立。

2020年11月,国家发改委社会司司长欧晓理在首届中国儿童友好行动研讨会致辞中强调,“十四五”期间,国家发改委将在重大规划编制、重大政策制定、重大改革推进、重大工程实施等方面统筹支持儿童发展,营造儿童友好的成长环境。

近年来,北京、深圳、长沙、上海、武汉、广州等十余个城市纷纷响应CFCI倡议并付诸实践,以城市战略规划、理念倡导、友好发声与项目实践等形式加入到CFCI的中国特色创建之路中来。

2021年10月15日,国家发改委联合22部门正式印发《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从社会政策、公共服务、权利保障、成长空间、发展环境等5个方面提出24条重点举措。

同时,《意见》提出两个阶段的建设目标:到2025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让儿童友好要求在公共服务、权利保障、成长空间、发展环境、社会政策等方面充分体现;到2035年,预计全国百万以上人口城市开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超过50%,100个左右城市被命名为国家儿童友好城市,推动儿童友好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标识。

但中国城市众多,市情复杂,CFCI落地中国难免要经历曲折,还要适应“本地水土”。不论是人口密度,还是城市化进程;无论是国土面积,还是经济发展,中国都有着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色和国情,要在城市中开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不仅涉及城市的规划与改造,还涉及健康、安全、教育、福利、家庭、环境、法律保护等方方面面。再加上中国开始推广“儿童友好”理念较晚,社会缺乏对其深入的理解与认同。因此,要从国际理念的普及到本土化落地,恐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是一项有温度的事业。随着城市化与公民意识增强,正确对待儿童在城市中的需求,建设更包容、更具韧性和竞争力的城市,在公共事务中给予儿童更多优先权,将儿童纳入决策体系、容纳儿童需求。这是对“儿童友好城市”最好的定义,也是一座城市文明与责任的最高体现。

2021-10-18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43810.htm 1 “容纳儿童需求”是最好的定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