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条

建设儿童友好城市须彰显中国特色

到2025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

□ 本报记者 袁 琳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让孩子们成长得更好,是我们最大的心愿。”10月15日,国家发改委社会司司长欧晓理在国家发改委召开的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如是表示。

当日,国家发改委联合22部门正式印发《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从社会政策、公共服务、权利保障、成长空间、发展环境等5个方面提出24条重点举措,围绕托育、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人身安全、福利保障、交通出行、城市空间、社会环境等领域提出具有含金量的具体措施。

共建共享推进实施,“条块结合”抓好落实

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突破60%,城市正成为越来越多儿童成长发展最重要的外部环境。欧晓理谈道,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一些地方习惯于将儿童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附带问题考虑,城市建设主要基于成年人群的活动模式、使用需求,面向儿童的服务供给、设施配备、空间规划等存在缺位。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0周岁~17周岁儿童约有2.98亿人。欧晓理说,为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列入重大工程。建设儿童友好城市,为儿童成长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并以此推动儿童友好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念、行动、责任和事业,培养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责任所在、使命所系。

欧晓理表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涉及行业多、领域广。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坚持多部门合作、宽领域推进,促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支持、人人参与的工作格局,凝聚全社会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合力。

一是坚持共建共享推进实施,让儿童友好成为全社会共识和全民自觉。坚持系统观念,强化儿童工作“一盘棋”理念。发挥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作用,健全完善多领域、多部门工作协作机制,充分发挥公共事业规划、公共资源配置、公共服务保障方面的职能,推动儿童优先原则融入社会政策。同时,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共同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二是坚持“条块结合”抓好落实,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务实管用。为确保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各项任务能够真正落地见效,《意见》在“纵向”与“横向”推进上都进行了精心设计。压实部门责任,瞄准群众急难愁盼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安全、环境等领域多点发力,由行业主管部门按职能开展儿童友好行动。

“比如,为推进成长空间儿童友好,开展儿童友好街区、社区、学校、医院、图书馆、公园等建设。压实地方责任,层层分解任务,国家层面建立健全建设、认定、评估、监测等机制,省级政府和城市政府结合实际制定落实方案,扎实开展儿童友好城市试点。”欧晓理说。

到2025年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

《意见》立足“十四五”,着眼长远发展,提出到2025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让儿童友好要求在公共服务、权利保障、成长空间、发展环境、社会政策等方面充分体现;到2035年,预计全国百万以上人口城市开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超过50%,100个左右城市被命名为国家儿童友好城市,推动儿童友好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标识。

“我国不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儿童工作基础条件各不相同,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因城施策。”欧晓理认为,《意见》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城市改革创新,探索建设模式经验,积极发挥引领作用。应该做好“两个坚持”。

一是坚持试点先行,通过试点创新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路径模式。为有序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确保建设质量和效果,将在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中选取改革意愿强、经济基础实、建设条件成熟的100个左右城市作为试点城市,先行开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

在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主体作用,注重个性化探索、差异化建设路径和建设模式。另一方面又要注重提炼总结共性制度建设、标准构建成果,上升为全国性制度安排,以便在更大范围内复制推广。同时,还将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药引子”作用,对建设成效突出的地方予以引导激励支持。

二是坚持系统观念,将儿童友好融入到新型城镇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在市政建设、公共建筑等方面明确儿童空间、设施等“硬标准”,在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方面提升服务质量“软标准”。

创新城市公共设施建设,重点要规划建设提供儿童学习、游戏、体育锻炼、劳动实践、科技体验等寓教于乐的儿童活动场地设施,拓展亲近自然的户外空间,加强城市空间和服务设施适儿化改造。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要在坚持公益性定位前提下,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可以市场化的领域,参与开发和提供多样化、多层次服务项目,不断丰富扩大有效供给,既要让孩子享受得好,又要让家长承受得起。

“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联合相关部门完善政策措施,既发挥好中央顶层设计、科学规划、统筹指导作用,又充分落实地方属地主体责任和主观能动性,着力推动《意见》落实落地,进一步为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促进儿童优先发展提供坚强保障。”欧晓理说。

支持有条件城市发起“一带一路”儿童友好城市联盟

“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必须遵循‘中国特色,开放包容’的重要原则。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必须彰显中国特色。”欧晓理说,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呼吁将儿童权利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考虑。作为《儿童权利公约》缔约国,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儿童权利,是我国肩负的大国责任。

欧晓理表示,作为世界人口和儿童大国,建设中国特色儿童友好城市,照抄照搬、简单套用国外经验行不通,必须立足国情,加强政策统筹支持,完善组织协调机制,紧密结合我国儿童发展需要和城市建设实际,构建中国特色、以我为主的建设机制,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实际的道路模式。

同时,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必须秉持开放包容精神。自联合国发起儿童友好城市倡议以来,儿童友好在世界多国已形成共识共为,世界范围内38个国家,3000多个城市和社区积极响应。

“我们将坚持世界眼光,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有益经验。同时,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实践和道路,将为全球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重要经验参考。”

《意见》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城市发起“一带一路”儿童友好城市联盟,欧晓理对此表示,目的就是要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强化交流互鉴,努力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重要模式和经验参考,以儿童友好促进民心相通,让中国特色的儿童友好城市成为促进民心相通的“国家名片”,努力在全世界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中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经验。

当日发布会上,国务院妇儿工委、教育部、国家卫健委等部门相关负责人同时就儿童学前教育、特殊儿童群体保障、优化儿童公共服务等内容回答了记者提问。

2021-10-18 到2025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43789.htm 1 建设儿童友好城市须彰显中国特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