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世芳
制造业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拥有最完整产业体系、最完善产业配套的制造业大国和最主要的加工制造业基地。从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来看,仍然存在不少短板。如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产业竞争优势,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提振信心增强动能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鹏飞指出,近年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针对制造业的扶持政策,重视程度、支持力度明显提高,制造强国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目前,我国制造业新动能不断增强,装备和高技术产业引领增长。2020年,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利润比上年分别增长10.8%、16.4%,是同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的2.6倍、4倍。今年一季度,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39.9%、31.2%;两年平均分别增长9.7%、12.3%,增速均明显高于其他行业板块。
广西玉柴机器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古堂生表示,截止目前,包括“营改增”、高新技术企业税率优惠、研发费加计扣除等一系列减税降费措施频繁向制造企业倾斜,对缓解经济下行压力、减轻企业负担、缓解研发压力、消除疫情不利影响、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以玉柴为例,2020年玉柴集团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所得税约2888万元。
发挥优势融合发展
加快推进制造强国建设,有赖于企业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副部长、研究员李燕认为,制造企业应以产品创新、品质提升、价值增值为目标,更好满足消费升级的需求,实现更高质量发展。要加快创新发展,包括技术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要加快数字化转型,多数传统领域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可先从“上云”开始,逐步将自身业务功能与云平台整合,降低信息化成本,促进数据资源整合,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服务水平。
李鹏飞表示,企业活力迸发是产业竞争力强大的源泉,制造业企业要在创新创造、质量提升、品牌创建、资源整合等方面发力攻坚,加快从低成本竞争优势向高质量、高适用性优势转变。要抢抓政策机遇,持续增加创新投入。善用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持之以恒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
赛迪集团总经理、工信部赛迪研究院研究员秦海林表示,发挥不同规模、各种类型市场主体的独特优势,发挥示范效应,带动行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快融合发展步伐。强化产业链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支持与推动龙头企业发挥产业链推动者作用,在技术、产品、服务等领域持续创新突破,深化与配套服务企业协同,引领产业链深度融合和高端跃升。
古堂生认为,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须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要加快智能化工厂建设,通过注入精益管理理念和实现端到端的数字化工程管理、生产执行系统与核心业务系统集成,大幅缩短生产周期,实现生产优化和产品优化。
解决难题夯实根基
与发达国家相比,当前我国制造业整体水平还有哪些差距?还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
李鹏飞认为,与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还有不少差距。据《经济日报》报道,在技术创新方面,引领全球产业变革从“0”到“1”的创新突破少;在资源整合方面,主导全球价值链分配的“链主型”企业少;在基础能力方面,关键材料、核心零部件、先进工艺还存在不少瓶颈;在质量美誉度方面,部分产品的可靠性、稳定性和一致性亟待提升;在品牌实力方面,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不多。当前,外部需求、供给和创新环境的变化,对我国制造业的贸易链、产业链和创新链形成了重大挑战。
李燕强调,我国制造业发展创新能力不强,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供给体系质量不高,优质高端产品有效供给不足,难以满足高品质消费需求。制造业附加值不高,经济效益不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环境承载压力大。
秦海林表示,从总体上看,我国制造业品牌建设、研发设计、精密制造等方面没有核心竞争优势,缺乏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突出,高端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中低端地位,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水平不高。
古堂生表示,如何根据客户需求,实现多品种小批量的柔性化生产制造成为制造业的重要课题。从企业“软实力”建设来看,要成为制造强国,还需要以行业、企业、企业家、员工为“经”完善制造业文化体系框架,以物质、精神、组织、行为、环境为“纬”构筑制造文化实体,形成中国制造业独有的制造精神、经营哲学、从业规范、价值观念和行业风貌,构建中国特色的先进制造业文化。
创新科技培育人才
李鹏飞表示,政府要以“强创新、促投资、稳外资、育人才”为重点,不断完善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要创新机制育人才。进一步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充分考虑人才培养周期和产业技术创新不确定性等因素。既要立足当前,以“新工科”建设为抓手,满足高端制造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又要着眼长远,加强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的投入,为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原始创新能力奠定基础。高度重视高技能工人和一般产业工人通用技能提升。
秦海林表示,要落实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的各项措施。持续加大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撑。“十四五”时期,制造业发展将呈现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和定制化趋势,政府应该出台鼓励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示范工程,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重视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协同发展。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建设是一项全面、系统工程,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协调好城市群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合作的关系,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和经济社会循环,建立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流通体系,形成以城市群为引领、城市群和都市圈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打造协同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全面开放一般制造业,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抓住共建“一带一路”、中欧全面投资协议等跨区域合作发展机遇,发挥好比较优势,围绕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和弱项,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扩大双向贸易和投资往来,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高效联动、相互促进,吸引更多外资高端制造业项目落地,吸引更多外资企业和人才来华发展。
古堂生表示,要加大智能制造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在现有资金支持和税收减免福利政策基础上,对装备制造等影响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给予更大力度的技改资金支持,帮助传统制造类企业尽快完成生产线和设备升级改造,加快提升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支持企业搭建国家级研发平台。在研发资金、建设用地、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企业更大支持力度,帮助企业搭建国家级研发平台,进一步落实国家科技创新重大战略任务部署,突破关键技术“卡脖子”难题。加强制造业复合高端人才引进。建立健全高层次人才引留政策体系,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并明确一系列优惠待遇,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