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专题

不让一个儿童因贫困辍学

四川蓬安县巨龙镇龙云小学以夯实作风为“支撑点”,精准摸排数据,保障辖区内适龄儿童少年无因贫失学、家庭无因学返贫

四川省蓬安县巨龙镇龙云小学是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现有教职工35人、中小学生240人。在学校党支部的带领下,全体教职工以助力攻坚为“切入点”,以精准帮扶为“着力点”,以夯实作风为“支撑点”,精准摸排数据,倾心帮扶解难,全面控辍保学,共结对帮扶贫困户69户156人、困难学生60人,全面保障辖区内1021名适龄儿童少年无因贫失学、家庭无因学返贫。

在2019年7月国家脱贫攻坚普查和2020年10月省级成效考核中,该校教育扶贫工作全面达标、受到好评。学校先后被评为县级“六好关工委先进集体”“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相关工作受到省、市关工委的肯定,省教育厅《关爱明天》杂志以“爱,温暖的阳光”为题给予综合报道。学校党支部因此进入2020年度“全国学校党建示范榜”,12月获评蓬安县事业单位脱贫攻坚集体专项奖、南充市扶贫助学工作先进集体。

主要做法

健全机制,夯实教育扶贫责任

校长负责制。坚持一把手挂帅,天天电话查访、周周现场随访、月月督查督办。2016年春季学期以来,该校校长还主动联系村“两委”组织召开村组专题协调会17次。

过程把关制。由分管领导定期组织召开教育扶贫专题会议,不定时对结对帮扶的69户贫困户进行巡查,亲自收集问题,落实整改措施。

问题销号制。实行“一个风险点、一个专人、一套方案、一揽子措施”的机制,坚持定期会商,问题整改实行“网格化”销号管理。2020年度,该校收集教育扶贫专项问题31条,“点对点”整改销号31条。

双向合作制。帮扶责任教师与被帮扶户签订双向承诺。教师承诺真心帮、用情扶,贫困户承诺脱真贫、懂感恩,确保真扶贫、扶真贫。

创新举措,抓细惠民政策宣传

走村入户宣传。2019年,先后5次组织全体教职员工走村入户,与贫困群众面对面进行宣传1356人次,发放、张贴《蓬安县教育资助政策一览表》713份,消除了宣传死角和盲点,提高了政策知晓率。

师生结对宣传。每名教师结对联系6名~8名学生,利用放学、家访等时机向学生宣讲教育扶贫政策,并鼓励学生向家长转述宣传内容。

依托媒介宣传。依托班级QQ群、家长微信群、乡友群推送教育扶贫信息150余条,利用学校少先队广播站和村上二级广播宣传教育扶贫政策200余次。

借助活动宣传。该校把枯燥呆板的宣传内容,改编成歌谣、顺口溜、三句半、相声等易于记忆和传播的艺术形式,在校园文艺演出中宣传,增强了宣传的实效性。

拓展路径,核准贫困学生信息

签订任务书。在数据摸排和教育资助中,学校制订了《各村适龄儿童少年、残疾学生、建档立卡户学生精准核实与应助尽助工作方案》,与党员干部和教职工分别签订了目标任务书,实行班子成员包村组、教职员工包户头,开展“一对一”“多对一”核查机制。

寄发告知函。龙云镇辖区内有30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在县外就读,每年春秋两季,都要向其就读学校寄发《蓬安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学生证明》,告知对方学校其建档立卡身份,提请协助落实学生资助救助政策。截至2020年底,累计向全国30余所学校寄送《蓬安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学生证明》150余件,累计落实资助金额20万余元,实现了教育资助无遗漏。

打通关节点。为摸清辖区内适龄儿童少年家底,学校每年秋季开学后都要组织老师进村入户,逐一核实核对适龄儿童少年信息,同时,还积极与民政、残联、医保、社保等部门对接,打通行业壁垒,实现数据共享。

建好数据库。为确保数据精准,学校每年秋季都要对辖区内适龄儿童少年进行摸排,线上线下建立完善3周岁~6周岁、6周岁~15周岁适龄儿童少年台账。

精准方略,筑牢控辍保学屏障

资助对象一个不漏。在核准贫困生类别和程度的基础上,学校不仅全面落实了国家资助政策,还主动争取和自筹资金10万余元开展本级资助,扩大资助面,确保应助尽助。同时,实行资助金“打卡直发”,定期开展“大清查”“回头看”,杜绝漏助错助和资助不到位的现象。

上学路上一个不少。全面落实控辍保学责任,辖区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巩固率达100%,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辍学率为零。全面实施特殊学生关爱行动,每月为重度智残生何某、唐某送教上门不少于一次,定期对随班就读残疾生王某、郑某、何某进行物资资助和励志教育。在学校的关爱与教育下,该校初中毕业的残疾生王阳先如今已成为四川残疾人运动队队员,2018年和队友摘得全国残运会网球项目四肢瘫男女混合双打冠军。

扶智扶志一个不落。学校坚持全员关注全面发展育人理念,对家困生、学困生实行“六个一”帮扶行动,对留守学生开展“五必访”家校共育(“留守学生”情绪出现异常变化必访、身体有重大疾病必访、家庭出现重大变故必访、行为出现重大错误必访、学习成绩大幅下滑必访),优化“四个一”成长环境(一个阵地、一部亲情电话、一个书柜、一些活动),建立“三注重三强化”工作常态(注重责任落实,强化教育实效;注重行为管理,强化习惯养成;注重课堂内外,强化素质提升),指导办好李家坪村、柳树垭村“留守学生之家”。

经济负担一个不加。高标准全覆盖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为贫困生提供全免费午餐。在落实国家资助基础上,为贫困家庭子女代购保险、教辅等,确保上学“零负担”。

经验总结

党建引领才能聚合力。一个党员一盏灯,一个支部一面旗,党建引领是教育脱贫落到实处的关键。龙云小学把教育脱贫融入支部党建的方方面面,把扶贫分工纳入党建责任体系,把帮扶效果纳入党建考核指标,把扶贫作风纳入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才确保了扶贫路上全校上下一条心、工作安排一盘棋、人人拧成一股绳。

用心用情才能得民心。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才有多少真情。困难群众在心中的位置有多高,扶贫的力度和成效就会有多大。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能把自己的一切尽可能地奉献给人民。龙云小学结合师德师风建设、师生思想政治教育等载体,开展了与帮扶对象一起下厨房、下田间、结亲戚和“扶贫日”捐资捐物献爱心活动,引导全体党员干部和教职工在奉献中坚守初心、诠释情怀,赢得了广泛认可。

苦干实干才能见实效。脱贫攻坚走不了捷径、图不了应付,唯有一步一个脚印,才能丈量出老百姓的幸福路。龙云小学一班人正是认准了这个理,好几年如一日,在统筹好教育教学本职工作的同时,坚持“5+2”“白+黑”“晴+雨”“苦干+实干”,才出色地履行了教书育人、致力扶贫的双重担当,为教育撑开千把伞,为脱贫擎起一片天。

(本专栏稿件由国家发改委社会司提供)

2021-09-17 四川蓬安县巨龙镇龙云小学以夯实作风为“支撑点”,精准摸排数据,保障辖区内适龄儿童少年无因贫失学、家庭无因学返贫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43119.htm 1 不让一个儿童因贫困辍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