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视窗

守正创新 登攀不辍

——记地震研究学者全睿娴科研探索之路

□ 王林强

最近,许多媒体报道或转载了我国地震研究学者、世界生产力科学院院士全睿娴“基于研究云的规律及相关综合数据预测地震”“勇于创新思维模式,善于抓住‘病灶’解题”等信息,被众多网友刷屏。不少人还怀着好奇心,从网上“深扒”出的全睿娴数年前发表的一系列研究文章,比如,2016年我国洪涝灾害形成原因及治理措施、改革开放以来城乡规划和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国西南震中区等地地质灾害原因分析及治理等,进而从中感受并验证作者的敏锐视角、扎实调研精神和可供借鉴的方法和路径。

20多年来,全睿娴担纲完成了涉及地震预测、气候异常变化、雾霾成因、页岩气页岩油等一系列自然科学课题。她是新地震学说的研究者、建立者。2018年1月,全睿娴地震预测创新案例入选国家发改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路径与案例研究》课题成果,为地震预测和防灾减灾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模式。

地震成因一直是“科学之谜”。业界存在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等,比较流行的是板块构造学说。全睿娴研究发现,“板块移动”不是地震成因,只是地震发生发展过程中一种外在表现形态。地震归纳总结有两大因素:一是外在因素,主要表现为天体引力,重心不稳、重力不平衡;二是内在因素,主要表现为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地心吸引力。其研究文章在第十二届中国科学家论坛上发表后,被组委会评为“中国地震预测新理论优秀学术成果”,得到了许多领导专家和行业人士的肯定。有观察人士认为,“全睿娴的地震研究跳出了传统理论的桎梏。对于悬而未决的世界性难题,科学界迫切需要这种敢破敢立的智慧和大无畏精神。”

全睿娴为寻找、甄别、总结地震的前兆现象,研究了大量地震、气象等基础资料,并注重收集和分析天空的云彩变幻、春夏秋冬的气候,地形地貌,河流、湖泊、大海的异常变化,以及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等,建立了资料翔实的数据库和系统信息处理模块。她表示,古人“看云识天气”,就蕴含着智慧与学问,现在我们有了气象科技、卫星监测、观察点数据传输、网络空间等依托,支撑力更强。天空中的云彩尽管变化无穷,但有着自身的规律和特征。比如,云出现的时机,出现的方向,云的形状,云的流动速度,云的厚度等,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跟地球的运行规律,以及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科学把握住其中的规律,再加上实践的不断印证,就能够在地震预测方面开辟新路径,实现新突破。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基于云的变化规律及综合数据处理研判,全睿娴在观云测震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案例。而这背后,得益于她“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拼搏精神,得益于她知识面广博、阅历丰富且综合素质优良,得益于她对国家和社会的深沉责任感。

“不是在研究,就是在研究的路上。”近年来,全睿娴参加了国内外很多高层次培训、参访和学术交流活动,建立了良好的人脉圈和学术交流圈,这使她具有全球视野,勇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筛选课题并确保研究课题的高端性、前沿性和针对性。

就目前的科研环境,全睿娴表示,我们有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地球运行规律与系统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科学家论坛等专家和团队的长期协作,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地震预测预报涉及综合交叉学科,要统筹起气象科技、卫星监测、大数据分析、网络技术等力量,并实现各个环节的互通联动,才能进一步提高地震预测的精确度。而实现这些,需要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包括加强顶层设计和出台新的促进政策,从而保障机构协作的顺畅、科研人员的稳定、专注。

“地震预测科学每前进一步都很可贵,希望国家给予更好的课题、队伍、经费等方面支持。”“有千里马必须要有伯乐”“科技工作者才是青少年和广大民众最应该追的星……”全睿娴的事迹引起众多网友的点赞和评论。

我们深知,面向攻克世界性难题,面向全球竞逐科技前沿局面,不可或缺“坐不住”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等不起”的责任感。这就需要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向用人主体放权,不拘一格荐才、开放格局用才,真正实现“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让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推动我国迈向世界科技强国的新征程。

2021-09-06 ——记地震研究学者全睿娴科研探索之路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42630.htm 1 守正创新 登攀不辍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