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五明 文/图
2019年10月,中医药的历史与未来在此时交汇,以国务院名义召开的全国中医药大会在京举办。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新时代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意义,对新时代中医药工作者传承发扬中医药文化指明了方向。
也正是在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美好愿景的鼓舞下,众多中医药人前赴后继,为答好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这一时代问卷勠力奋斗。北京匡达制药厂董事长王璐林正是其中之一。多年来,他带领着北京匡达制药厂坚持弘扬中医药文化,创新中医药发展,为振兴中医药贡献了一分力量。
医者仁心
采用中医药疗法攻克骨病难题
王璐林出生于内蒙古哲里木盟科左中旗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那时乡下缺医少药,王璐林看到自己母亲及村民因病无法医治的状态,他决心献身医学,梦想帮助人们摆脱病痛。
为此,王璐林闲暇之余开始勤奋不懈地自学医学课程,先后研读了《万平圣医》《医宗金鉴》《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多部医学著作。功夫不负有心人,1975年,王璐林以优异成绩考入吉林医学院。1978年毕业后,王璐林婉拒了学校让他留校工作的机会,主动要求到基层当一名医生,为此被分配到内蒙古哲里木盟医院工作。
工作过程中,王璐林发现很多医学技术及设备应用不到位的事例,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毅然决定要通过中医疗法攻克骨病这一医学难题。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王璐林开始了漫长艰难的求索之路。
13年时间里,王璐林查询了众多骨病医疗动态信息,拜访了全国各地的名医,虚心求教。他用西方微观研究方法研究中草药的有效成分,以中医祛腐生新的理论为指导,经过千万次的筛选,最终确定了系列配方。1997年,用于治疗骨坏死、骨修复的国药准字号药品“健骨生丸”成功问世,这为应用中草药复方固定方剂量化、选择性治愈器质性疾病起到了示范作用。该产品自投入市场以来,先后荣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李时珍医药创新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并被收录在由全国160余位著名西医骨科专家编著的《新编实用骨科学》工具书中。
众望所归
转化为生产力造福患者
健骨生丸最初发明时,只是作为院内制剂使用。但作为一个具有巨大市场价值的高科技产品,它很快便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由于该药总是供不应求,1997年,王璐林决定辞职,自筹资金在北京市延庆工业开发区组建北京匡达药厂,主要生产健骨生丸。并在全国大多数省、市、直辖市的医院、药店销售,成千上万的骨坏死病患者为此从中受益。
1998年,“骨坏死病新药健骨生丸问世暨北京匡达制药厂成立大会”新闻发布会召开,60余家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专门报道。此后,谷歌新闻更是以“本研究解决了骨坏死以及骨和软骨疾病方面的治疗问题等”对健骨生丸进行了高度评价。
作为一项重大发明,健骨生丸在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不但得到了全国中西医骨科同行的信赖和支持,更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创新引领
量化修复骨和软骨疾病
什么是骨和软骨疾病?顾名思义,就是骨和软骨细胞损伤、发炎、变性、坏死的相关疾病,严重时可致人残疾,最终威胁人类生命。在采用西医疗法治疗过程中,很多慢性骨髓炎患者多次手术不愈合,有的甚至因此截肢;很多骨纤维异样增殖症患者终身残疾;膝关节病变使得患者行走困难;骨软骨损伤使关节功能受限……
在王璐林看来,骨坏死、骨髓炎、骨纤维异样增殖症、骨结核、骨软骨(半月板)损伤、骨折、骨不愈合、滑膜炎、膝关节退行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等均是涉及骨和软骨细胞的疾病,在这方面,健骨生丸可起到一定的修复作用。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颠覆了骨坏死一旦发生,造成残疾就不可避免的传统医学观念。
2018年12月,该项目作为“加快创新引领、促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案例剖析和建议”被国家相关部门存档。
可以说,健骨生丸的研制,为应用中草药复方固定方剂量化、选择性治愈人类重大器质性疾病提供了范本,证明了应用中医药原创思维加现代技术可以创造出诸多原创成果,也为中医药产业化、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这是中医药对世界人类作出的一大贡献。
致力创新
新阶段展现新作为
王璐林不仅是中医药文化的传承者、创新者,还是一位企业家。他认为,做企业与做医生有很多道理是相通的,企业发展要敢于挑战,不挑战就原地踏步。当然挑战的资本就是创新——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机遇等等,创新可以说是企业发展的灵魂。
王璐林表示,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自身健康的重视和养生意识的逐渐提高,中药产业发展持续加速的同时,市场也开始不断扩大。未来,随着数字化推进,中医药互联网产业链必将逐步形成,中药材行业的“互联网+”是大势所趋,中药行业整体将更加标准化与规范化。在此背景下,我国的中医药产业需要继续加强创新,更多地运用现代科技和制药方法,淘汰落后工艺,进一步提高安全性,以此来实现中药的现代化、国际化、规范化。
新时代创造新机遇,新阶段展现新作为。在未来,王璐林也将不断探索用中医思维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方式来构建中医药学科人才队伍“金字塔”,开展多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及建设工作,开拓出更多的中医药精华原创成果,实行产业化,为健康中国、造福人类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