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柯宇 何小华 雷 燕
7月17日,中国微创医疗器械行业把目光聚焦到了浙江桐庐——首届中国微创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峰会在这里举行。会上,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与桐庐县人民政府签订未来三年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来自北京、石家庄等地的医疗公司与桐庐达成项目合作协议。
让很多人感觉有些陌生的是:除了快递产业,医疗器械产业同样也是桐庐特色产业中的另一张金名片,已成为推动桐庐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医疗器械产业这条赛道上,桐庐如何低调起跑?诸多核心项目,又为何选择落地这座浙西小城?
医疗器械项目为何选择桐庐?
特色产业集群“名声在外”
说起桐庐,很多人第一时间联想到的或许是“中国最美县”“中国民营快递之乡”。但人们不知道的是,“中国医用内镜产业基地”这个响当当的名号同样属于这座小县城。
“经过多年培育和发展,桐庐现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64家、医疗器械经营公司1919户,形成了以内窥镜和微创手术器械生产为主的特色产业集群。从简单的手术刀、剪钳,到涉及耳鼻喉科、普外科等医疗器械产品的13个大类、1100余个品种,在全国各大医院里都有‘桐庐制造’的身影。”桐庐县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说。
在此次产业集群峰会上,桐庐经济开发区(富春江科技城)管委会“收获颇丰”——与浙江嘉翼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年产20万件(套)医疗器械产品制造项目合作框架协议,与石家庄致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医疗器械集群化产业中心项目合作框架协议。
“作为医疗器械的转化平台,我们一直在浙江寻求新的发展。桐庐是中国微创医疗器械产业的集聚地,与公司的发展思路不谋而合。”石家庄致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于海涛说。
作为全国最大硬管内窥镜基地,桐庐的“内窥镜之梦”还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桐庐零散分布着几家专注医疗器械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初创型企业,天松医疗(原杭州桐庐尖端内窥镜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不过,落后的生产条件、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是这些企业面临的共同困境。
如何破题?天松医疗创始人徐天松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一路北上“取经”,聘请当时国内颇有名气的一批光学专家,组建公司的高新技术研发团队,着重破解内窥镜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壁垒,优化产品整体性能。
北上“取经”的效果立竿见影,各大医院的订单开始向天松医疗涌来。本地的同行也纷纷“主动出击”,不断补强企业发展中的短板。从21世纪开始,桐庐医疗器械产业逐渐步入正轨,一步步迈上了企业化、规范化生产经营的发展道路。
经过30多年的“追梦”,今年上半年,桐庐县医疗器械规上企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5.9%,发展势头强劲。其中,微创医疗器械产业是推动桐庐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杭州康基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是桐庐微创医疗器械产业的龙头企业,该公司的穿刺器、结扎夹等微创医疗器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已位列全国第一。最近,他们研发的一次性超声刀已出现在国内各大三甲医院的手术台上。“在效果相同的情况下,我们的研发成本仅是国外品牌的1/3,不管是性能还是价格都有竞争力,或将改变目前一次性超声刀严重依赖进口产品的格局。”公司副总经理程达说。
桐庐县也同样将这块垂直类的“隐形冠军”产业列入自己的“核心赛道”之中。桐庐县委主要负责人表示,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作为提升产业能级的重要内容,桐庐要特色化发展生命科技、医疗器械等产业,激发大健康产业发展新动能。
产业赛道上桐庐如何布局?
打造“中国微创外科器械小镇”
在天松医疗、康基医疗等一批头部企业的辐射带动下,桐庐医疗器械产业“从无到有”,开始在全国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尤其是微创医疗器械产业的优异表现吸引了不少外地企业的关注。
中国唯一一家全球50强医疗器械供应商——深圳迈瑞医疗集团就是其中之一。2012年,深圳迈瑞“进场”桐庐,收购了本土的杭州光典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当时我们做过一个调查,国外100台手术里有70台都是微创手术,微创手术已是行业的大趋势。桐庐是微创医疗器械产业的集聚地,所以选择桐庐是顺势而为。”杭州光典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德波说。
而产业集群想要实现“从有到强”的阶段性跨越,只有核心企业还不够,还需要政府层面的顶层设计。
早在2014年,桐庐县委、县政府就出台了《关于“精准对接精准服务”加快桐庐县医疗器械产业提升发展的若干意见》,根据“以硬管内窥镜和微创手术器械为龙头,走小而精差异化发展道路,整合品牌”的发展定位,推动医疗器械产业做强做优。
为打通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的“最后一公里”,在“产业强县”战略推动下,2018年桐庐出台《中国微创外科器械小镇建设实施方案(2018-2020年)》,围绕“新布局”“新定位”“新生态”三个维度对“中国微创外科器械小镇”进行整体规划,形成全服务产业配套生态圈,推动桐庐医疗器械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
如今的桐庐,医疗器械产业的蓝图已经绘就——在16平方公里土地上,重点打造以经济开发区医疗器械产业园为核心,以富春山健康城、城南街道、江南镇、迎春商务区等现有医疗器械小微园、集聚区、众创平台为支点,“一核多点、辐射周边”的产业发展格局。
“作为全省首个以医疗器械产业为核心的小镇,‘中国微创外科器械小镇’并非简单的行业集结,而是致力打通产业上下游,吸纳更多的技术研发、生产加工、营销等服务机构,不断扩大桐庐微创医疗器械产业的‘朋友圈’,增强产业影响力。”桐庐县市场监督局有关负责人说。
产业“出圈”,带来的是更多医疗器械企业落户桐庐。据统计,自“中国微创外科器械小镇”开建以来,已新增1169家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医疗器械第三方服务、研发、检测等上下游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产业集聚效应明显。
“隐形冠军”如何成“常胜将军”?
创新是关键要素
4K一体化腔镜、多功能手术动力系统……本次峰会还开设了首届中国微创医疗器械创新与服务展,多家医疗器械企业摆起了“擂台”,展示内窥镜、影像设备、手术刀等最新微创医疗器械及配套产品,覆盖微创医疗器械行业从源头到终端整条医疗产业链。
“创新”不仅是本届峰会的一个“热词”,也是桐庐发展医疗器械产业的“关键词”。
在桐庐县市场监管局器械科工作人员戴琰文的办公电脑上,有一份实时更新的桐庐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新增产品明细表。她介绍说:“这张表代表着桐庐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创造力。医疗器械产品的注册备案证分为三类,类别越高,意味着产品研发和审批的时间越长。通常拿到一张三类证至少需要三年的时间。”
截至目前,桐庐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有各类注册备案证共计1205张,其中三类67张,二类287张。
桐庐医疗器械产业如何迈上新台阶?毫无疑问,“创新”依然是这个问题的最佳答案。
为鼓励微创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发展,2020年桐庐单独出台“支持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七条政策”,从鼓励产品创新、产品提升、技术嫁接等方面为全产业链建设提供支持。去年对70个项目进行了奖励补贴,共兑现资金801.56万元。
专注研发医疗设备的杭州索德医疗设备有限公司从政策中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我们的等离子手术设备注册证一落地,就得到桐庐县政府针对县内‘首张证’的50万元奖励。有了政府的支持,公司创新的步子迈得更大了。”公司负责人申屠江洪说。
为了推动企业发展,桐庐还出台了“知识产权十条新政”,将全县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划分为示范引领、发明创造、品牌建设和扶持培养四个类别,针对不同类别的企业给予针对性的政策讲解和指导服务,因“企”制宜,实行差异化培养。
创新加码不止于此。桐庐县政府还积极引导搭建创新载体,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苏州先进技术研究院、浙江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推动射频离子束电切镜、医用内窥镜摄像系统等一批产品研发创新,让更多“桐庐智造”成果落地。
图特林根是德国的一个小县城,却聚集着400多家医疗技术企业,生产超过全球一半的手术器械,每年生产和销售仪器数量达到2000万台,被誉为“全球手术器械之都”。而此次峰会桐庐亮出的目标,就是要成为中国的“图特林根”。
在这条追梦路上,桐庐的脚步从未停止。桐庐县委有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大健康”时代全面到来,桐庐将继续深耕微创医疗器械产业,对标国际,推动价值链、创新链协同升级,为杭州的生物医药产业贡献桐庐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