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 斌 罗仁瑾
“绿水青山”如何通达“金山银山”?一路实践一路思考,江西省吉安市近年来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做好“点绿成金”文章,打通“两山”转换通道,让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成为吉安绿色发展的增长点、支撑点、发力点。
盘活生态资源资产,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量化。吉安市率先启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将吉安市、安福县列入全省首批试点,并完成了2016~2018年度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基本摸清了全市林木、水、土地、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存量、质量及变动情况。打造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区”,制定了林地“三权分置”和林地经营权流转办法,对流转的林地经营权进行确权,通过省、市、县、乡、村五级林权流转管理服务平台,畅通了林地流转便捷服务通道。目前,全市林地发证率高达90%以上。探索推进“水权到户”改革。新干县在全省先行启动水权改革试点,建立了“六先六后”规范工业取水许可制度,为全县60家工业企业、农业灌溉重点取用水户办理了取水许可,构建了“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水权制度体系。同时,吉安市还启动了水权交易改革,建立了可开展水权交易的取用水户台账。
创新绿色金融体系,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融通。创新林权抵押引用“活水”,吉安市同国家开发银行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利用国开行67亿元政策性资金,分8年建设国家储备林基地240万亩。创新绿色金融服务模式,发布了“绿色脱贫贷”“家庭农场圆梦贷”“田教授信贷”等信贷产品,开发了峡江中药材黄栀子、井冈山猕猴桃、永新桑蚕气象指数及安福井冈山蜜柚、吉安县黑木耳价格指数等保险产品。拓宽绿色企业融资渠道,吉瑞节能科技、鑫泰科技两家环保行业企业顺利在新三板挂牌,江西九福源环境科技等一批环保节能企业在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吉安市城投公司成功发行16亿元绿色债券,吉安市新庐陵公司获批10亿元绿色债券,13个县(市、区)“地押云贷”筹集资金80亿元。加大绿色信贷投放总量,鼓励各银行加大绿色信贷投入,加大对自然保护、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绿色交通运输等产业发展信贷支持力度,2020年绿色贷款147.62亿元,同比增长22.05亿元。
加快生态经济发展,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打造。打通绿色农产品价值提升通道,建设以千亩药材和绿色蔬菜种植为主的田园综合体,打造“井冈山”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目前,六大富民产业种植面积突破200万亩,稻虾、稻渔综合种养6.5万亩,林下经济作物种植面积56.8万亩,全市获“三品一标”认证农业品牌共298个,井冈蜜柚纳入央视国家品牌计划。“药、医、养、游、食”五位一体大健康产业体系基本建立。打通生态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通道,重点打造全国知名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初步构建“三区两网”旅游景观体系,“红色摇篮,山水吉安”旅游品牌进一步唱响,井冈山景区、青原山景区获评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武功山景区、东固景区获评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打通产业迈向中高端通道,突出电子信息首位引领,着力构建电子信息、绿色食品、先进制造、新型材料、生物医药“1+4”产业体系。2020年,电子信息首位产业全年实现营收1706.6亿元,占全省比重32.5%,建成并开通5G基站建设2692个。
强化绿色共建共享,聚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生态福祉持续增强,全市森林覆盖率提升至67.7%,稳居全省第三,城市建成区公园绿地面积8.18平方公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6.5平方米/人,PM2.5年均浓度3年下降42.9%,空气优良天数比例提升12个百分点,地表水水环境质量名列全省第一、全国第30位。灵活机制惠林农,充分发挥国有林场辐射示范带动功能,制定了项目扶贫万人受惠方案,推动竹产业链、木本饲料产业链、香精香料产业、森林康养产业链等发展,成立新型林业经营主体1693个,经营面积达1592万亩。生态补偿惠民生,建立泸水河、蜀水、遂川江等六大赣江支流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井冈山市成功获批国家生态补偿试点市,积极开展生态扶贫,全市纳入生态公益林补助面积599.7万亩,带动近1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构建生态智慧资源,支撑“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构建人才支撑体系,与中科院地理资源研究所合作成立中科吉安生态环境研究院,并采取“一院两区”空间发展规划与布局,成立了4个研究中心,包含13个研究团队。2019年中吉院被认定为江西省首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作为牵头单位组建了江西省红壤农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生态治理信息平台,智慧城市一期项目市大数据中心正式上线运营,搭建了社会治理、城市管理两大数据平台,监控视频、空气质量等9类物联设备,以及近2万路物联数据实现了整合接入,完成吉安智慧河长平台搭建,对赣江及重要支流县界面实行“天”“空”“地面”一体化监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