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视角

当好“试验田” 创新不停步

四川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挂牌4年多来,形成了349项创新成果,平均4天一项创新成果,其中38项在全国首创

□ 泸 州

长江之滨,活力激荡。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位于川渝滇黔结合部,长江经济带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相继汇聚于此。

4年多来,四川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聚力造就独特的发展优势,蹄疾步稳,勇毅笃行。

4天创新一项改革成果

试制度、攒经验,是这片高地的重要使命。

这是一片创新的沃土。自2017年挂牌设立以来,四川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依托“内陆水港”特色,以制度创新为引领,聚焦海关、海事、金融、税务和政务服务等重点领域,大胆探索、锐意改革,以打造营商环境为主线,全面推进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金融国际化、监管法治化,形成了349项创新成果,平均4天一项创新成果,其中38项在全国首创。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智能辅助申报等3项经验获国务院发文在全国推广,“最多跑一次”改革等3项经验获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发改委通报表扬,19项经验在全省复制推广。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四川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依靠国家赋权政策,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改革创新的信心和决心。

四川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管委会自贸区工作局局长彭涛表示,四川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挂牌以来,积极对标补短、聚力攻坚,一方面,突出问题导向,围绕痛点、难点、堵点抓改革,当好服务开放经济发展的“点读机”,哪里有问题点哪里,哪里有问题改哪里。另一方面,突出需求导向,围绕企业所需,在投资融资、税务服务、项目建设审批等领域持续深化改革,实现投融资最大化便利,实现减税降费全面精准,实现工程项目建设审批最优质服务。

让企业获得感更足

四川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在制度创新中展现出来的蓬勃生机,其目的就是让更多企业享受到政策红利。

四川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全国首创的“生产型出口企业出口退税服务前置”新模式,让四川友信达科技有限公司走出了困境。

四川友信达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智能终端出口业务企业。6月20日,在四川友信达科技有限公司了解到,企业订单不断,一派繁忙。公司财务人员沈茂清表示,以前办理出口退税一般耗时3个月,企业资金压力大,如今缩减到5天以内,极大地缓解了企业资金占用压力,让企业成功度过了非常艰苦的时刻。在来泸州以前,这样的高效率是想都不敢想的。

四川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挂牌以来,围绕进出口通关,推进实施“一次查验”“江上申报、抵港验放”等口岸系统集成改革,泸州口岸进口通关时间压缩到14小时、出口通关时间仅需2分钟,货物平均滞港时间减少1天以上。持续优化通关作业流程,拓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提高口岸通关效率,优化报关作业流程,简化备案要素,优化综保区货物贸易许可证办理流程,持续推进“口岸查验、多方协同”“企业定制化通关”等服务模式,大幅度降低集装箱调箱、查验等环节的综合成本,通关效率大幅提升。

效率提升,成本降低。一升一降之间,凸显的是四川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制度创新带来的优越性。

聚集高质量发展活力

只有制度“破茧成蝶”,发展才能“锦上添花”。

这样的感受,在四川恒力智能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国良眼里是:“泸州速度,自贸速度”值得信赖,公司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吴国良介绍,项目签约以来,在泸州市政府、四川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的大力支持下,项目建设高效推进,45天完成征地拆迁,60天完成纺织项目一期1127亩用地平场,88天完成47万平方米厂房施工,150天实现纺织项目一期投产,让企业切实感受到泸州速度、自贸速度,企业为泸州优越的营商环境点赞。

目前,恒力(泸州)产业园纺织项目一期6000台设备已投产,在职员工约3300人,累计生产布6000万米。二期1万台设备正在陆续安装调试。

通过4年多的系列改革,四川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企业开办、项目审批、出口退税、进出口通关等方面的效率在全国领先。比如,围绕实现市场主体“宽进严管、信用约束、法律兜底”目标,推进实施企业开办小时清单制、承诺即准入、准入即准营等系列集成改革,全面解决了“办照容易办证难”“准入不准营”等问题。2017年4月以来,片区新增注册企业1.1万余家,注册资本946亿元。

聚力未来,四川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实施制度创新改革试点工作不停步,乘风而起,正以排头兵的气概,逐梦远航。

2021-06-24 四川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挂牌4年多来,形成了349项创新成果,平均4天一项创新成果,其中38项在全国首创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39581.htm 1 当好“试验田” 创新不停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