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视角

在国际化视野下谋划产业布局

四川自贸试验区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在格局、谋局和布局之变中蕴含坚持高质量发展的“不变初心”

□ 锦 观

成都天马轴承车间内机器轰鸣,7条智能生产线火力全开。据悉,目前由这里出品的“青白江造”风电轴承占到全球市场份额的30%,打破国外轴承公司对市场的垄断,主要供应美国通用、德国西门子、金风科技、重庆海装等公司,得到国内外顶级用户的认可。落户、扎根、壮大,作为青白江智能智造领域的领军企业,天马轴承的发展之路同该区区域战略高度契合。

企业的成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风向标”。青白江区近年来备受企业关注和青睐的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呢?随着采访的深入,一份青白江区产业发展启示录逐渐清晰——格局、谋局和布局之变中透露着坚持高质量发展的“不变初心”,以谋国际化视野下的全新产业布局献礼建党100周年。

格局之变:打造国际供应链经济核心区

封顶工作已经完成,室内装修和招商工作稳步进行。年内,青白江国际贸易产业园将正式投入运营。该项目的目标是打造国际贸易和国际供应链企业集聚平台、“一带一路”金融服务中心、国际贸易专业服务平台。据悉,该项目计划汇聚国际贸易和国际供应链企业300家以上,建成“一带一路”金融服务中心,引进关检税汇融投法等国际贸易专业服务机构100家以上。

“开行8年,成都国际班列和中欧班列建立起以成都为主枢纽、西进欧洲、北上蒙俄、东联日韩、南拓东盟的成都国际班列线路网络和全球陆海货运配送体系。”成都国际铁路港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成都国际铁路港将全力打造国际供应链经济核心区,加快构建链接全球的亚蓉欧陆海联运战略大通道,助推城市融入全球经济网络、提升全球供应链水平、推动国际开放合作。”

一个个重大项目印证着一座城市的崛起:以贸易聚产业。近年来,青白江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打造内陆开放高地。通道、平台、生态圈三方面开放赋能,聚集了160余个、总投资超千亿元的项目入驻,为迈向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外贸活力尽显。

“吸引力”在青白江随处可见。深圳市深国际物流发展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公司选择青白江,就是想依托自贸区及中欧班列的高速发展,打造集区域分拨、城市配送、园区配套、国际贸易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城市物流综合园。”该公司负责人如是说道。

依托“蓉欧+”,从青白江出发,连通全球的版图正持续扩大布点。成都国际铁路港已经与上海、青岛、日照等国内20个城市合作,深入推进“蓉欧+城市/港口/园区”战略。成都国际班列境外城市已拓展至61个,连通了成都至欧洲最远城市的铁海联运通道。对此,汤继强认为,青白江格局之变背后,更有着一个站在全域格局的考量——打好国际班列这张牌,讲好国际化青白江故事,将有力推动四川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谋局之变:提升产业功能区能级

产业功能区,是成都为特大城市发展寻求路径的一个“棋局”。今年4月1日召开的成都市产业功能区及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提出,以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圈和具有区域带动力的产业功能区为抓手,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打造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会议当天,成都市产业功能区及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专门到青白江区看了点位,为其发展精准“把脉”。随即青白江区提出坚持把产业功能区作为城市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以功能区为中心的项目为抓手,突出功能引领、项目支撑、机制保障、协同互补四个重点,以国际铁路港为核心,推动资源要素集成共享,增强对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组织和配置能力,辐射带动其他产业生态圈共同拓展全球资源、全球市场。

在最新的成都市产业功能区名录中,位于青白江区的有3个,各有特色,值得精耕细琢提升竞争优势。其中, 成都国际铁路港全力打造国际供应链经济核心区。将承载城市发展核心功能,加快构建链接全球的亚蓉欧陆海联运战略大通道,全力打造国际供应链经济核心区。先进材料产业功能区,将打造全国先进材料创新发展高地和碳中和产业发展先行区,聚焦先进材料、碳中和产业,提升区域经济合作和竞争能力。欧洲产业城,肩负起打造亚蓉欧适铁临港智造、供应链经济高地的使命,着力做强适铁适欧适亚特色,聚焦临港加工贸易、装备制造产业,打造泛欧泛亚先进制造业基地。

格局之变是客观现实所致,谋局之变则彰显着青白江区的“主观能动性”。如何将蓝图变为落地现实?青白江区委主要负责人接受采访时道出思路——坚持“一港引领”,强化功能思维,依托国际铁路港枢纽功能,千方百计吸引适铁、适欧、适亚产业加速集聚成群,全力打造全球供应链体系,增强细分领域话语权和城市功能显示度,建设更高质量的产业功能区,有效支撑城市功能,持续提升城市能级。

落实到具体层面,青白江区各产业功能区将围绕国际化做出特色亮点,充分发挥产业引领作用,提升核心竞争力。优化产业功能区体制机制,进一步提升功能区专业化管理水平,构建先进要素聚集高地,加快形成创新驱动、开放引领、场景赋能的产业生态。以项目为抓手,围绕主攻方向,在重大功能性项目和关键核心配套项目招引上下狠功夫,持续招大引强。加大高品质科创空间建设,提升产业功能区能级,加快培育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牢固树立“场景营城”理念,补齐短板,加快构建高品质生活社区,加快建设生活共同体。

布局之变:冲刺全国碳中和产业发展先行区

根据成都市规划,即将亮相的碳中和产业生态圈,将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清洁生产等产业,加快打造低碳能源、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等多元应用场景,加强低碳技术科技攻关,形成完善的低碳经济产业链、价值链、生态链,为碳达峰和碳中和示范城市建设夯实产业支撑。

青白江有入圈的实力,也有追逐的梦想。在青白江区先进材料产业功能区,已有碳中和重点企业29个,去年实现产值约282亿元。青白江的实力除了这些企业外,更“有所动作”——碳中和产业发展先行区被写进发展规划。根据青白江区透露的消息,先进材料产业功能区管委会已围绕“碳中和”、数字经济,初步形成《全国碳中和产业发展先行区建设策划方案》《关于打造全国碳中和产业发展先行区的思考》《先进材料产业功能区数字经济发展思考》等课题成果,正在进一步优化明确主导产业方向、细分领域,确立全国先进材料创新发展高地,全国碳中和产业发展先行区的总体定位。

布局碳中和的手笔随处可见。拥有该功能区高端人才最多的成都先进金属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现正积极融入青白江区的产业布局之中,主动投入碳减排、碳中和相关技术创新之中,特别是围绕新能源材料、海洋用材、钒基新材料、高端钛材、特殊钢及特种合金等,开展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研发,推动绿色布局、优化流程结构、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

远景梦想远不止于此!未来,该功能区将充分发挥陆港主枢纽核心优势,围绕碳中和关键技术研发示范和产业化应用以及加工出口,重点发展水电风电核电氢能等新能源装备、绿色建材等节能环保材料,打造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示范效应明显的全国碳中和产业发展先行区。

城市竞争愈发激烈,势头是区域发展的“鼓舞器”,也是奋进百年新征程的“领航员”。有着老工业基地坚实基础的积淀,有着城市发展新格局下国际化视野的前瞻,更有着宏伟蓝图下一代代人的奋斗拼搏,现代化国际化的成都北部中心正拔节生长,未来可期!

2021-05-20 四川自贸试验区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在格局、谋局和布局之变中蕴含坚持高质量发展的“不变初心”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38407.htm 1 在国际化视野下谋划产业布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