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平
面对全球科技创新趋势的变化,如何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强化基础研究探索,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推动基础研究能力提升
随着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基础研究的作用尤为突出,国家层面将决定未来国际格局,企业层面直接决定了竞争地位。但同时也需要认识到,基础研究能力提升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必须系统规划,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的综合作用。强化政府在基础研究中的作用,深入研究新型举国体制的特点,开展一批方向明确,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基础研究项目攻关;支持有条件企业开展基础研究,引导优势企业从单纯模式创新向应用基础研究和基础研究转变,培育一批具有行业引领性的企业;建设一批高水平研究型高校和科研机构,优化学科布局,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形成有利于科学探索的氛围;树立全社会创新文化,激发探索未知的内在动力,提升社会大众的科学素养,强化科技创新的社会基础。
着眼未来,要坚持四个面向,全面谋划科技创新的发展目标、学科布局、体系构建、体制机制设计,前瞻部署推动重大科技创新活动,深化创新战略、任务安排、力量动员、体制设计和政策构建。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解决方案,关键是围绕产业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要分行业进行创新体系战略设计,打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补齐短板。要深化产业创新,完善产业技术体系,下功夫解决工业基础薄弱问题,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提高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性稳定性。
高水平培育产业创新生态。要大力培育聚集创新要素,特别是数据、创客、风险资本、创新人才。要建设高水平创新载体,科技服务平台、新型科研机构、科技创新基建、新经济平台。要抓好重大创新工程,围绕技术攻关、产业升级、创新服务、智能生活等多方面,组织科技攻关、成果集成、系统应用,引领带动科技创新不断深化。
面对当前全球科技创新的趋势和变化,如何走出一条中国版创新道路,实现更多的原始创新,不断夯实我国核心竞争力,需要我们做进一步深度思考。首先要直面我国科技创新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其次要明确我们的优势和特色。
提高原始创新能力
当前,创新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解决原始创新的问题。原始创新需要长期持续而稳定的投入支撑,需要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风险,且失败的概率很高。必须持续加大原始创新的投入力度,把原来投入“知其然”的一些资源更多投向“知其所以然”。首先要培育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科研文化,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让科学家即使在面临失败的时候也能继续爬起来勇敢前行。其次要充分发挥好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继续发扬“两弹一星”的精神,聚焦涉及国计民生的关键技术和难题,集中优势资源和优势兵力攻坚克难,以更高效的节奏推动关键领域技术创新的突破。当我们补齐了原始创新的短板,同时又继承了传统特色和优势,假以时日,相信我国在原始创新领域一定会有更多“从0到1”的突破,基于此,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必将会得到持续和更有力的支撑。
数据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数字技术驱动持续发力。当前,数据资源已经成为世界关键性生产要素和战略性资源。这一现象的出现,不仅减少了传统生产要素的投入,而且大大提升了生产率。数据资源在生产过程的价值链条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同时,基于数据资源诞生的数字技术如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都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催生了多元化的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的变革,为下一轮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开放合作仍有空间,竞争加剧不可避免。要建构一个全球的创新生态,离不开多边的科技合作。当今全球的科技进步得益于科技要素的全球性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特别是科研人员的自由往来。这一过程必将会伴随经济全球化而持续深化。但是,也应该清楚地看到,在事关国家核心利益的大国博弈过程中,国际科技合作有出现偏向保守的趋势。竞争与合作这对矛盾中,竞争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会演变成矛盾的主要方面。
发达经济体创新优势相对有所下降,新兴经济体创新能力持续上升。随着国际科技合作的不断深入,新兴经济体创新收益不断增加,同时新兴经济体也在不断加大创新方面的投入,夯实持续发展的基础。新兴经济体展示的创新动能和活力使得发达经济体的领先优势在逐步缩小,而且这一趋势还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