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 冉
与世界科技强国相比,我国科技事业还存在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强、基础研发不够、科技创新资源分散等问题。“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
基础研究愈发重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迅速,但近年来的一些经贸摩擦也暴露出了科技发展中的一些短板。是哪些因素掣肘了创新能力?科技创新又面临哪些瓶颈?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李平认为,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我国整体创新水平还有待提高。近期,各领域都开展了“卡脖子”技术梳理,从梳理的结果来看,关键共性技术短缺问题仍然较为突出。此外,我国引领性的创新也较为缺乏。与一般的工程技术不同,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引领性技术更多依赖基础研究。基础研究能力薄弱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技术创新的核心问题,特别是新发展阶段,基础研究的作用愈发重要。基础研究能力薄弱的原因有很多,既有经济发展方式问题,又有创新生态问题。目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为高质量发展阶段,企业创新内在要求明显增强,但创新环境还不能完全适应发展要求。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完善基础研究设施,创新科研管理机制,激发科研工作者活力,健全容错机制,营造创新文化和创新生态是目前工作的重点。
深圳湾实验室党委书记胡晓军指出,制约科技创新能力的因素很多,以下几个方面须重点关注。一是创新体制机制尚不能适应。我国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相对独立,科研协作和开放度不够,存在着机构重复建设、科研资源少而分散等问题。如何平衡好各类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实现新旧体制的互补和融合,还需一些政策层面的思考。二是创新投入仍然不足且结构不合理。与美国相比,我们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显得相对不足,因而在一些关键核心领域还缺乏创新支撑,存在技术依赖。三是创新文化氛围不浓。创新需要良好的文化环境,需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文化氛围。社会创新资源的分配过程中,资源往往会集中在少数大咖手里,在学术共同体内部,有时也难形成自由平等的学术环境。要建构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生态,良性的文化生态不能形成是阻碍创新的最大瓶颈。无论是政策引导、增加投入、改善结构,还是构建国家创新体系,最终都是基于政府和社会对创新文化的集体认同。四是创新体系不尽完善。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有赖于创新体系的效率提高。一方面,要看参与创新的各要素主体的功能定位是否合理、是否恰当;另一方面,要看各要素主体之间建立的联系是否广泛而紧密。要素主体如何形成有效的互动和协调,成为一个有机的创新整体,还有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空间。
盛景网联高级合伙人、科技部火炬中心原副主任杨跃承认为,改革开放初期,科技与经济是两张皮,改革开放中后期,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但总体上一直没有走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小循环的惯性思维。当前,如何在经济发展生态体系中遵循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实现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市场高效配置科技创新要素、提升创新链的整体效能,期待有实质性的突破。科技体制改革的基础性制度是科技成果的所有权制度、体制内外科技人才的双向无障碍合理流动、激发激励科技人员创造性积极性的体制机制,期待有实质性的突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在总量规模上与美国差距不大,但在强度上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在投入结构上我国R&D强度排在前三名的北京、西安企业占比不到50%,深圳企业占比90%左右,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相关研究表明企业R&D占比为70%较为合理。我国总体上特别是实体经济产业集中度还不够高,企业相对碎片化,科技创新投入比较分散,在产业链上游的企业、价值链高端的企业还较少,企业的创新能力还需要时间积累。
全国科技振兴城市经济研究会研究员胥和平表示,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问题,已经不只是激励科研人员、转化科技成果等微观问题,更重要的是优化科技创新的系统设计、系统布局,提升科技创新系统能力。从当前实际看,基础研究能力不强、核心关键技术缺乏、创新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影响着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也是科技创新面临的主要瓶颈。
把握创新变革趋势
制定新一轮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需要准确把握全球科技创新变革趋势。当前全球科技创新有哪些主要趋势?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国际经验?
胥和平指出,科技革命不断深入。宇宙演化、物质结构、生命起源等领域新思想新理论,可能打开科学研究新空间。技术革命进展显著,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等几乎所有领域实现重大技术群体性突破。世界发展的技术基础深刻变化,信息通信、能源交通、生产制造、社会组织等技术,正在发生根本变化,新的技术体系开始形成。
颠覆性技术和产品大量涌现,创新活动非常活跃。智能汽车、物联网、人工智能、脑机接口、可穿戴设备、合成生物、基因编辑等具有颠覆性作用的技术和创新,正在改变着人们所熟悉的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极大促进了全球产业转型、拓展了未来发展空间。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形成推动变革的强大力量,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大量涌现,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形成,新制造、新能源、新服务快速成长。
据《光明日报》报道,全球科技创新出现重要动向。一是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科学研究、技术变革、产业转型正在引领未来产业发展,重塑全球产业。二是国际竞争的实质和焦点更多集中于科技创新竞争、新兴产业竞争。三是主要国家(美国、欧盟、日本等)创新战略调整,加强科技体系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半导体产业,着力新一代通信产业、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培育数字智能新经济。
李平认为,正如前面谈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已经进入实质性阶段,以数字经济和能源革命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社会治理方式也在经历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