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专题

按下改革“快进键” 乡村振兴展新颜

四川眉山市彭山区发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人、地、钱”生产要素向现代农业园区集中,加速农业产业化、“全域园区化”,聚力打造乡村振兴“彭山样板”

眉山市彭山区葡萄现代农业园区 (眉山市彭山区委宣传部供图)

□ 何广丙

力促乡村振兴,是建设美丽富饶宜居乡村的重要抓手。今年2月份,四川省发布《关于命名2020年度四川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的决定》,7个园区被命名为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眉山市彭山区葡萄现代农业园区榜上有名。该园区以“种中国最好的葡萄”为目标,已发展成为四川省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中“川果”特色农业品牌。因表现出色,2020年该园区果园村还成功获评“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

近年来,彭山区充分利用承担中央、省、市多项农村改革试验区任务的契机,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大胆改、勇敢闯,围绕“人、地、钱”生产要素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规划引领、要素保障、服务指导、创新体制机制等举措落实到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中,以“全域园区”理念促进乡村振兴,呈现出春意盎然的蓬勃发展态势,成为推动全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领跑者,多项改革经验在全国、全省推广。

强化规划引领

推进农业产业“全域园区化”

“五一”假期,走进彭山区葡萄现代农业园区,一条条宽广的乡村柏油大道纵横交错,一行行葡萄藤架整齐排列,成片的葡萄藤上长出了嫩绿新芽,村民们正及时抹芽和捆绑枝条,让阳光均匀普照叶片,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画卷尽收眼底。

“彭山区按照‘全域园区’理念,高标准编制现代农业示范园总体规划,依托设施葡萄、晚熟柑橘、水稻制种等优势主导产业,按照功能分区,高起点规划葡萄、柑橘、稻药等6个现代农业园区,实现规划全覆盖。”彭山区有关负责人说,为积极落实中央、省、市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彭山区立足区情农情,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机遇,发挥成眉同城“桥头堡”作用,从产业发展、产业融合、组织方式、工作保障等入手,不断推进园区建设,形成“一园两翼”格局。

彭山区葡萄现代农业园区此次荣获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既是彭山区按照“全域园区”理念,不断强农业、美乡村、富农民的探索实践,也是推动农业产业化互动融合发展的结果。

为力推农业园区“全域化”,2020年,彭山区委、区政府创新体制机制,率先成立了眉山市彭山区岷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工作委员会、眉山市彭山区岷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管理委员会,明确了园区相关工作职责和由谁负责“人”的问题,为园区各项工作协调推进提供了组织保障。

目前,全区已全面完成省级1000万元培育资金项目,省市1700万元奖补资金项目顺利推进,撬动社会投资1.9亿元;利用农业嘉年华设施引进集兰花种植、科普、观光、交易于一体的天香兰苑已进场,稻药园区成功创建市级现代农业园区等,已形成农业园区全覆盖的乡村振兴发展格局。

聚焦人才振兴

激发区域发展新动能

“2017年,我承包了130亩春见柑橘园,带动数百名乡邻科学种植特色农业,成为再造乡土、振兴乡村的生力军。”在彭山区乡村振兴政策激励下,电子信息专业硕士研究生刘沈厅毕业后毅然返乡创业,入选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成为彭山区拥有高学历的新型职业农民。

在彭山区,新型职业农民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急先锋”。“彭山区坚持把乡村人才振兴作为推动乡村发展的关键抓手,大力营造乡村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生态环境,努力打造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实用人才和高素质乡村人才队伍。”彭山区有关负责人说。

为破解乡村振兴中人才匮乏难题,彭山区多措并举,筑牢人才支撑“保障墙”。一方面,瞄准本籍优秀群体,实施“雁归兴乡”行动,建立起覆盖全国12个地区320余名彭山籍在外优秀人才信息库,筛选重点回引培育对象210余人,先后将83名优秀农民工列为后备干部,35人选拔进入村级班子。另一方面,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组建葡萄、猕猴桃、柑橘、稻药、标准化养殖5个小分团,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将农业专业人才补充到乡镇事业单位,充实了基层专业人才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彭山区围绕“谁来种地、谁来养猪”的时代之问,紧抓家庭经营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关键节点,引育大学生、返乡创业等人员创办家庭农场,走职业农民之路。同时,大力推动以职业农民为骨干的家庭农场组建创业联盟,积极开展内部自律,发展拓宽农场主市场竞争和议价权,共吸纳会员680户,累计收取会费48万元,团购农资800余万元,协助销售农产品超过1.3亿元。

如今,彭山区聚焦“点、线、面、体”四维拓展引育人才,让职业农民“引得进、育得精、留得下、干得好”。截至目前,全区共发展家庭农场1862户(省、市、区各级示范农场277户),全区家庭农场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5万元,超过全省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2万元,其中职业农民参与经营的家庭农场达372户,占总数的20%,乡村振兴人才困境正逐步破解。

加速产业振兴

力促农民增收致富

产业既是推动农业提质增效的支柱,也是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撑。

“为带动农户产业致富,彭山区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以市场经济手段带动农户获得最大收益、以农业产业化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彭山区有关负责人说,彭山区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抓手,探索建立入股利益分享、产业链增值共享等联农带农的利益联结机制,保障农民持续增收获益。

为力促乡村振兴,彭山区积极探索“园区+”“农业+”“农户+”等产业振兴模式,通过建立龙头企业牵头、新型经营主体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发展联合体,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形成生产基地、精深加工、农旅融合、休闲康养等互为犄角、相互支撑的闭合型产业链条。目前,彭山区已建成推出古堰新桥田园综合体、盘桓小筑、凤鸣花谷等新产业新业态项目20余个,带动乡村旅游增收14亿元。同时,积极推进“农户+公司”“农户+家庭农场”“农户+合作社”等模式,在技术、资本、产品、市场等方面扶持小农户发展壮大,让农户获得更多增值收益。

为激发园区产业发展活力,彭山区与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校地合作,建设专家大院1个,推广葡萄厢垄微耕机运用、水肥一体灌溉等实用技术15项,科技推广应用率达100%。支持社会组织建设彭山数字农业服务平台,为农户提供产销对接、劳务服务、生资供给、政策查询、农技培训等服务,信息服务惠及80%以上农户。

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彭山区优化了乡村布局、繁荣了农业产业、促进了农旅融合,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步伐明显加快。目前,全区发展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600余个,水果种植面积达到13万亩,实现产值11.7亿元,有力推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擦亮农业金字招牌

搭建乡村振兴“四梁八柱”

为进一步提升农业品牌市场竞争力,彭山区聚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现代农业园区作为乡村振兴重要抓手作用,以“提质增效、宜居宜业”为目标,以农业产业“全域园区化”为主轴,统筹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城乡融合、农旅融合、文创融合”,搭建起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筑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补齐乡村振兴短板等,从多维度打造农业产业功能区,搭建起乡村振兴的“四梁八柱”。

“今年,彭山区将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力促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保持98%以上,并开展特色产业标准园认定、‘十佳家庭农场’及‘果王’评选工作,多措并举为创建地域农业品牌蓄势聚力。”彭山区有关负责人说,彭山区将与四川农业大学合作开展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抓好各类企业品牌培育。同时,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建成高标准农田1.6万亩,特色水果种植面积达13.2万亩,产业发展影响力不断增强。

如今,彭山区正紧抓现代农业园区这个农业产业发展的“牛鼻子”,对标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从体制机制入手,加速农业生产要素向现代农业园区聚集,多维度打造农业产业功能区。大力培育产业化联合体和农产品产销龙头,把现代农业园区打造成“长寿养生地、四季花果香”“宜业、宜居、乐游、乐购”的“天府都市现代农业大观园”,为彭山区加快建成“现代化成都都市圈副中心成眉同城率先突破区、‘中强’核心增长极”打下坚实基础,为推动农业农村改革“下深水”、打造高质量发展的乡村振兴“彭山样板”迈出坚实步伐。

2021-05-19 四川眉山市彭山区发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人、地、钱”生产要素向现代农业园区集中,加速农业产业化、“全域园区化”,聚力打造乡村振兴“彭山样板”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38321.htm 1 按下改革“快进键” 乡村振兴展新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