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广丙
连日来,为对标先进地区、提升区域站位,进一步加强“十四五”规划同国家战略规划的衔接,成都高新区先后走进上海、北京等先进城市,召开“十四五”发展规划恳谈会,通过开门问策等多种方式,为推动“十四五”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凝聚强大动能。
沪上恳谈 共话发展
日前,成都高新区“十四五”发展规划恳谈会在上海举行,来自集成电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行业领域的10余名专家学者、企业家畅所欲言、共话发展。
作为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十三五”时期,成都高新区成为四川省首个经济规模迈上2000亿元台阶的高科技园区,独角兽企业培育实现“零”的突破达到5家,高新技术企业达2705家,聚集世界500强企业130家。2020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400亿元,同比增长8.3%,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晋升,稳居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
“成都高新区应积极把握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投资新机遇,在新基建领域谋划更多的项目和场景应用,尤其是围绕‘以人为本’理念,更加注重吸引人才的软环境打造,强化人才公寓等生活成本优势,让人才能安心留下来。”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教授说。
中际旭创总裁刘圣建议,应大力扩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通过推动VC、PE等私募基金发展,进一步引导社会风险资金加大对企业的支持,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同时,在构建产业生态圈和创新生态链方面,侧重国际替代性产业布局,加强产业上下游协作,实现强链补链。
专家认为,“十四五”时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有望实现后发追赶,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之后的中国经济“第四极”。成都高新区也将迎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带来的科技创新、产业集群、营商环境等领域先行先试等政策机遇。
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五年是成都高新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力争实现4000亿元GDP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希望更多年轻人和企业家来高新区投资兴业。
进京问策 开门纳谏
继3月在蓉、在沪举行恳谈会之后,近日,成都高新区“十四五”发展规划恳谈会紧锣密鼓在北京举行。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此次恳谈会,吸纳曾参与国家和北京市“十四五”规划编制与论证的专家的意见建议,增强高新区“十四五”规划的科学性、引领性、落地实施性。
恳谈会上,各位专家充分了解了成都高新区“十三五”发展成绩与“十四五”发展展望,并在会上先后发言,精准把脉、建言献策,对《成都高新区“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编制以及成都高新区“十四五”时期的发展路径提出了不少宝贵意见和建议。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常海就科技创新提出建议:一是要准确把握当前科技创新格局和趋势。科技创新已成为全民共识,近几年中国科技创新体系正在进行大的重构,这其中高新区从创新投入密度、强度上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成为一股重要的创新力量。二是从成都高新区来看,要突出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并举,在“十四五”时期培育产业创新和综合创新管理两股力量,进一步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秘书长冯奎认为,成都高新区“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重点突出、内容明晰,是一份高质量的规划。在国家级高新区中,成都高新区锚定目标、继续进位,在西部地区一直保持领先。后期在城市品质提升方面,应进一步聚焦公共服务,将公园城市、绿色智慧作为建设亮点。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周庆山建议,成都高新区在产业方面应适当加重数字文化产业,增加文化创意、IP、城市景观打造等,同时进一步丰富和细化新经济产业内容,在数字要素方面建立流动性平台,完善数据开放和共享,实现智慧监管和社会治理,让数字要素发挥作用。
“成都高新区‘十四五’发展规划恳谈会的召开,就是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积极学习借鉴北京等先进地区的先进理念和成熟经验,并立足自身实际,科学谋划和推动未来五年的发展。对于专家们的意见建议,成都高新区将认真吸收采纳,结合全区发展实际,持续完善提升规划的科学性、引领性、落地性。”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
如今,成都高新区正秉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心使命,进一步对表对标国家、四川省、成都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等,明确导向、突出重点,为加快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增长极、中西部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国家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蓄势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