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袁 琳
□ 吴 琦
2020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挑战,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建筑”)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为契机,聚焦“一创五强”战略目标(即以创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为牵引,致力成为价值创造力强、创新引领力强、品牌影响力强、国际竞争力强、文化软实力强的世界一流企业集团),推动实施“166”(“一个提高、六个致力、六个专项”)战略举措,补短板、强弱项、夯基础,坚决有力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重点改革任务,新签合约额3.2万亿元,同比实现两位数增长,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推动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实现企业基业长青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近年来,中国建筑始终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把党组织内嵌到公司治理结构之中,结合企业实际加强实践探索、健全制度规范,持续推动党的领导与完善公司治理深度融合。
“中国建筑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重要论述,按照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要求,扎实推进国企改革走深走实,不断提升综合改革成效。”中国建筑党组书记、董事长周乃翔表示。
据了解,中国建筑多次召开党组会,专题研究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成立改革三年行动领导小组,高质量编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105项工作,由集团党组成员逐一牵头落实。截至2020年底,集团105项任务举措的2020年度节点目标均已完成。
建机制、抓落实、强监督,中国建筑坚持将“两个维护”作为做好集团一切工作的根本原则和首要任务,严格执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细化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深化落实董事会职权试点,健全董事会向经理层授权制度,推动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
“我们深入开展‘建证力量·红色基石’‘建证匠心·红色先锋’党建品牌创建活动,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转化为企业全面实施‘166’战略举措、加快实现‘一创五强’战略目标的内生动力和生动实践。”周乃翔说。
坚持市场化经营机制,激发内生动力活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是国企改革的重要内容。
作为全球最大的投资建设集团,中国建筑始终传承弘扬一代代中建人坚守的市场化经营理念和精神,不断厚植市场化竞争优势,聚焦主责主业,创新发展策略,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
在完善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方面,中国建筑打造“事业共建、价值共创、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中长期激励约束机制。自2013年起,中国建筑实施为期十年的上市公司A股限制性股票计划,目前已实施四期,累计激励7107人次,授出股票20.82亿股。同时,在上市子企业中海发展实施股票期权激励;在下属中建工程产业技术研究院实行科技型子企业分红激励;在一局等5家二级单位试点任期激励等。
此外,子企业负责人的薪酬坚持业绩和绩效导向,同层级领导人员之间的薪酬差距一般可达2倍~3倍,年薪中与企业效益挂钩的绩效年薪占年薪的比重最高已达80%以上。
为做深做实职业经理人制度改革创新,2020年中国建筑在总结第一批、第二批改革试点经验基础上,对职业经理人“1+N”制度体系及推广模板进行优化,逐步构建以能力素质为基准的适岗选才机制、以经营业绩为依据的考核牵引机制、以价值贡献为导向的薪酬激励机制、以激活人才为目标的优胜劣汰机制。
市场化改革带来企业活力迸发,重大项目建设快速推进。在国内,中国建筑建设的北京冬奥会多个场馆顺利竣工;赣江井冈山航电枢纽实现首台机组并网发电;雄安高铁站正式投入使用。在海外,中国建筑建设的埃及新首都CBD项目多栋建筑顺利封顶,巴基斯坦PKM公路正式移交通车,世界第三大清真寺——阿尔及利亚嘉玛大清真寺开放启用。
推动科技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国建筑始终牢牢把握创新驱动,加快科技自强自立,不断强化创新主体地位,取得了一批具有标志性和影响力的创新成果。自主研发出万吨压力机、住宅造楼机、竖向盾构机等一大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成功实现空中造塔机、竖向盾构机、“五桥同转”等一系列先进技术应用,引领企业转型发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2020年初,面对突发疫情,中国建筑依托防疫医院快速建造核心技术,在10天、12天内分别完成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任务,并形成防疫工程建设集成技术和全产业链一体化能力,打通产业链并快速实现“产品化”,随后高质量完成了国内外119座医疗设施的建设,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国建筑引领行业新型建造技术发展,积极推动“绿色建造、智慧建造、建筑工业化”,布局城市更新、流域综合治理、智慧城市、机器人及智能技术创新与集成,引领行业新型建造技术发展。出台《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三十条举措》,召开中国建筑科技创新大会,着力增强创新意识。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研究设立中国建筑科技创新平台,出台“创新平台管理办法”,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发挥引领作用。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中国建筑注重培育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不断提升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立分层次的内部培育机制,加大“筑巢引凤”力度,加强核心专业团队建设,加速青年人才培养。
截至2020年,中国建筑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中国工程建设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人、全国创新争先奖先进个人1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2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76人。
深化供给侧改革,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行业引领
长期以来,我国建筑业物资采购工作受到工程承包模式繁多、组织管理方式复杂、项目点多面广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中国建筑深化供给侧改革,以管运分离推动全面大集采,以专业化平台促进供应链管理,创新构建了“大宗物资线上联合公开采购、重点物资公开采购、零星材料(MRO)在线采购”的“互联网+”物资采购新模式,有效推进了物资的集中采购工作。
努力解决建筑业大宗集采的效率难题。中国建筑构建了“7+N”区域联合集中采购模式,并组建了相应的区域联合集中采购中心,用商业模式创新带来采购经营质的飞跃。以2020年11月份的华东区域钢筋联采为例,共汇集华东区域4省1市年度钢筋采购需求1000万吨,吸引1200家供应商前来投标,实现了一小时内完成开标、评标、定标,采购金额超400亿元。
创新突破零星物资的集中采购瓶颈。中国建筑创设智慧采购,应用大数据、AI等先进技术,通过应用智慧选品推荐、智能库存调度等方式有效降低了人力物力消耗。
有效推动建筑业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转型。自主开发智慧工地平台,将更多人工智能、传感技术、虚拟现实等高科技技术植入建筑、机械、场地进出关口等当中,普遍互联形成“物联网”。率先开展数字经济探索,以云筑网为载体,建设建筑产业电商平台,2020年交易额达到9300亿元。
创新解决建筑行业人员管理难题。中国建筑开发的全国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平台,自2018年上线至今,将2905万建筑工人、28.4万个项目纳入平台管理,有力保障了农民工合法权益。在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采购管理对标评估工作中,中国建筑集采连续五年获得建筑业央企第一名的成绩。
“要全面深化改革,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周乃翔表示,中国建筑将牢牢把握正确的改革方向,以高质量发展为主旋律,以“一创五强”战略目标为指引,围绕集团中心工作,奋力推动中国建筑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不断开创全面深化改革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