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区域观察

交通一体化串起京津冀城市群

核心区1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38条跨省公交线路常态化运营,交通一卡通实现与233个城市互联互通,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奠定良好基础

□ 本报记者 于 馨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出,建设面向世界的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四大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

“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先行。今年恰逢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7周年,“交通一体化”已经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和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7年来,轨道上的京津冀跑出“加速度”、城际铁路不断“舒筋活络”;三地联手共同打通“断头路”、拓宽“瓶颈路”……一个立体化的互联互通交通网络逐渐形成,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深入,为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高铁织成网 普速串成环

1月22日,随着京哈高铁北京至承德段正式通车运行,结束了承德通往北京方向没有高铁的历史,也意味着“轨道上的京津冀”最后一块拼图完成,京津冀所有城市实现了高铁网络的互联互通。

近年来,京津冀的“高铁名单”不断壮大:

2015年9月20日,京津城际延伸线(天津至于家堡站)正式开通运营;2015年12月,张唐铁路通车;2015年年底,津保铁路通车;2017年9月,石济客运专线建成通车;2019年12月30日,京张高铁正式开通运营;2020年12月27日,京雄城际铁路全线开通运营……

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铁路部门不断完善路网结构,全力打造互联互通、便捷高效的交通网络。“《‘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强调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要求明确、标准很高。其实这几年,京津冀地区的铁路发展非常快,高速铁路里程不断增加,全国有四条能够实现350公里商业运营的铁路,其中三条在京津冀地区,分别是京沪高铁、京津城际、京张高铁,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骨架和支撑作用。最近这段时间,京雄城际、京沈高铁也相继开通,进一步完善了北京和全国的高铁网。”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铁路局集团公司董事长赵春雷表示,“十三五”期间,轨道上的京津冀越跑越快。京张高铁、京雄城际铁路、京哈高铁等重点项目相继高质量开通运营,营业里程由8458.3公里增加到9471.9公里,增长12%。其中,高铁营业里程由1616.3公里增加到2288.6公里,增长41.6%。动车组由306标准组增加到382标准组,增长24.8%,京沪高铁、京津城际、京张高铁成功实施时速350公里持续商业运营,通达全国113个大中城市。

在高铁逐步成网的同时,京津冀区域内的普速铁路也在快速发展。

为盘活京津冀区域内既有铁路线路资源,铁路部门打通河北省邯郸、邢台、衡水、沧州、唐山、承德、保定、定州8个地市级城市与北京、天津和省会石家庄之间的地理阻隔,以石家庄、邯郸为支点,开行4对环绕京津冀的普速环形列车。

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环形普速列车的开通,不仅实现京津冀区域内主要地市级城市之间的有效串联,也为目前尚未开通高铁线路区域的地市级城市民众提供了就近通过北京、天津和石家庄一次性换乘高铁的良好出行体验。

“京津冀地区‘1小时交通圈’初具规模,高铁飞驰、城际铁路和市域铁路比翼双飞。”赵春雷介绍,“十四五”期间,将进一步发挥铁路运输骨干作用,统筹推进高铁与普速、客运与货运建设,加快北京丰台站、京滨城际、京唐城际等重点项目建设,将智能京张高铁打造成世界一流的高铁典范,助力2022年北京冬奥会。

打通“断头路” 拓宽“瓶颈路”

除了铁路运输高速发展外,近年来,京津冀地区区域交通城市化、公交化水平也有显著提高。

作为直接连通北京和雄安新区的交通干道,京雄高速北京段(市界至六环)已于2020年末开工建设,预计2021年底建成通车,工程建成后,雄安新区到北京市仅需1小时,届时将有效缓解北京西南方向既有交通压力,同时,为沿线区域提供一条新的对外联系快速通道。

“十三五”时期,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取得重大进展,京津冀核心区1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运,配套完成“五纵两横”外围综合交通体系;京雄城际、京张高铁开通运营;京台高速等8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市域内国家高速公路网“断头路”清零;38条跨省公交线路常态化运营,日均客运量超过40万人次;取消省界收费站,ETC发行总量520万套,实现高速公路跨省无感支付;交通一卡通实现与233个城市互联互通。

“北京市交通委深入贯彻‘交通率先突破’协同发展理念,推动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多节点、网络状、全覆盖的交通体系不断强化,实现区域交通运输组织和服务质量显著提升,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北京市交通委协调发展处处长赵阳介绍,目前北京市市域内的高速公里总里程达到1174公里,京津冀区域高速公路里程增长超过25%,路网结构得到持续优化,“四纵、四横、一环”的京津冀骨干路网格局初步建立。

此外,京津城际铁路实现“公交化”运营,方便京津两地居民互通。京津冀交通一卡通,北京已累计发行交通互联互通卡700余万张,实现与全国288个城市互联互通、市民可以“一卡走遍京津冀乃至全国”。京津冀共计145个(北京8个、天津9个、河北128个)二级及以上客运站实现联网售票。开通6条省际班线公交化试点运营,线路沿途经过40余个村庄,8万余人受益。实现38条公交线路的省际化,覆盖了河北省廊坊、涞水、赤城等17个毗邻县,方便40万人出行。

据了解,“十四五”时期,“轨道上的京津冀”将更加畅通便捷。其中,北京轨道交通里程(含市郊铁路)达到1600公里;完善高速公路网,持续推进京雄高速、G109高速建设,总里程超过1500公里,城市副中心“桥头堡”交通框架基本形成,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基本形成,区域交通城市化、公交化水平显著提高。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慢行系统的融合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智能、平安、绿色、共享交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人才互通 资源循环

交通一体化已将三地紧密串联,也促进了人才互通、资源循环和经济腾飞。

“轨道上的京津冀”使“同城化”效应进一步凸显。“时间就是金钱”,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使以北京为中心,50公里~70公里半径范围内形成1小时交通圈成为可能,用更快的速度、更短的时间、更高的效率实现了城市之间点到点的运输,便利三地百姓生产生活的同时加强了城市之间的沟通。“两城一家”生活让百姓的幸福指数持续升高,让百姓享受协同发展成果。这不仅为京津冀区域内居民的工作、生活带来诸多便捷,更有利于京津冀区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同时也更加有利于京津冀区域旅游、科技、物流等行业的大发展。

“轨道上的京津冀”辐射力更强了。交通一体化加速地区资源大循环,为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随着通勤距离缩短,能够整体上把雄安、保定、廊坊周边,还有雄安和石家庄,以及冀中南像邢台、邯郸等这些城市快速连接起来,助力推动地区经济协同、产业合作,在重点项目布局、规划编制方面的战略协作强化,更好地促进区域现代产业体系和重点产业对接,让物流、人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产业流等进一步加速,深度联合打造京津冀城市群,共同提升区域产业整体竞争力,为协同发展增添新动力。

“轨道上的京津冀”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日益完善的立体化互联互通交通网络,让京津冀地区打破交通瓶颈,加快经济的运行节奏,推动经济格局及生产力布局的优化。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和提升,有利于促进实现专业化生产和规模经济。“轨道上的京津冀”,快速度、大运量、高密度、便捷化、节能环保等多方面的优势,加大了区域间经济要素交流效率,降低了区域发展成本,同时平衡了因地理原因产生的经济社会冲突和矛,进一步促进构筑完整京津冀地区统一的大市场。

从原来的京津“双城记”到整个京津冀城市群的“多城记”,多层次立体轨道交通体系让空间上的“一体化”悄然变成时间上的“同城化”“轨道上的京津冀”已经串联起地区协同发展的高速路。

2021-03-11 核心区1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38条跨省公交线路常态化运营,交通一卡通实现与233个城市互联互通,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奠定良好基础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35989.htm 1 交通一体化串起京津冀城市群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