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视角

当先锋走前列 推进自贸区建设

湖南自贸试验区长沙片区抢抓“自贸试验区、国家级经开区”“双区”建设机遇,加快高质量发展

□ 欧亚琦

2020年9月24日,湖南自贸试验区长沙片区正式揭牌。作为核心区块,长沙经开区迅速贯彻落实省市精神,聚集“打造全球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的改革定位,抢抓“自贸试验区、国家级经开区”“双区”建设机遇,坚持“制度创新、政策创新、产业发展”的路径,按照“制度赋能、政策授权、服务国际化”要求,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为打造“三个高地”、奋进“两个率先”、加快“两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确保半年出经验、一年有成果、两年上台阶、三年达目标。

高质量:聚焦产业发展抢抓重大项目布局

经过多年积淀,长沙经开区形成了工程机械和汽车两大千亿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近年来,以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为核心导向,“两主一特”内涵日益丰富升级,初步形成了工程机械及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以新一代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为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以区块链为核心的数字经济产业、生物技术及生命健康产业“五大产业”。

围绕产业布局,长沙经开区积极赴江苏、广东等地开展项目洽谈,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目前已报送湖南自贸试验区首批引进的微智医疗创新科技园、中国—丹麦ECO产业园、索恩格二期项目等15个项目,项目总投资300多亿元,其中三类“500强”项目3个。洽谈储备了恒力液压、诺玛液压、凯恩利液压、凯鹏液流器材、盈旺汽车车身等工程机械及汽车产业关键零部件配套项目20余个。

重大功能性平台项目方面,国际金融港、国际人才港、国际总部经济中心等三大功能性平台也快马加鞭,逐渐成形,将成长为长沙经开区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的重要引擎。

国际金融港通过打造“金融机构+金融配套+金融人才”的金融产业集群,致力建设金融资源集聚区,打造金融与高端制造业融合发展生态圈和建设金融改革创新活力区,从而引导金融创新,为先进制造业高质量高端化发展赋能。

国际人才港拟用3年左右时间,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模式,按照“一廊三区多点”规划布局,在人民东路东六路至东十一路约四公里范围,建设一条“国际人才走廊”。

国际总部经济中心定下了一个“小”目标:到2023年,国际总部经济发展政策和服务环境更趋完善,新引进和培育各类国际总部企业不少于20家,新引进和培育行业商协会和贸促机构等组织不低于5家,国际总部经济的贡献占比超过20%,形成集聚效益明显、特色鲜明的国际总部经济发展格局。

高水平:智造引领打造全球高端制造业基地

今年新春以来,三一科学城向阳而生。这个由三一集团与长沙经开区联合打造的平台,总投资180亿元,将集聚高端装配制造业核心零部件研发,技术总部中心、科技港、国际社区等。

三一集团副总经理陆犇介绍,作为湖南自贸区长沙片区最核心的区块,长沙经开区板块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产业。而三一科学城将聚集最尖端的产业和人才资源,有望成为长沙经开区板块的“智慧大脑”。

打造全球高端制造业基地是长沙经开区推动自贸区建设的既定目标之一。而技术领先,已成为长沙经开区制造业企业的标签。定位聚焦于高端装备制造领域铁建重工是国家专利“大户”,去年,其研发的“大直径常压换刀泥水平衡盾构机研制及应用”更获得了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湖南中车通号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应用于长沙地铁2、3、4号线,助力长沙地铁昂首驶入“全面网络化”运营时代。其全自主ETCS信号系统已在捷克、匈牙利等列车上装车,实现ETCS信号系统海外首突破。

博世汽车部件(长沙)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过去一年,博世汽车加大智能化改造力度,对近20条原有的手动和半自动化生产线进行了升级改造,实现了关键岗位“机器换人”“一人多机”作业,在缩短生产周期的同时,产品质量得到提升,劳动效率提升20%以上。

此外,三一快而居住宅工业有限公司被认定为湖南省企业技术中心;三一集团获得中国工业大奖、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表彰;山河智能获批祥云工业互联网云平台。铁建重工敞开式岩石隧道掘进机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新技术大量运用推动企业不断发展。数据显示,2021年1月份,园区规模工业产值呈快速增长趋势。预计2月份规模工业产值仍将维持较高幅度增长,园区工业经济开局将实现“开门红”。工程机械产业中,1月份龙头企业产值实现40%以上高幅增长;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中,部分企业实现20%以上增长;电子信息产业中,1月份龙头企业增长40%以上。

高标准:以改革成果促营商环境优化

前不久,商务部发布2020年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结果。长沙经开区继续稳居全国218家国家级经开区第17位,为湖南省唯一进入前30强的国家级经开区,位列湖南第一。去年年底,21世纪经济研究院发布《2020年全国经开区营商环境指数报告》,长沙经开区位列全国经开区第九,为中部地区唯一跻身前十的经开区。

截至目前,园区已先后调研了80多家骨干企业,召开工程机械、生物医药等产业企业家座谈会,向企业问需问计,初步形成了近20条具有园区特色的制度创新案例样本。围绕行政审批及政务服务工作,园区也正在加速审批流程再造及服务事项归集办理,先后推出外贸、金融、政策兑现、预服务等系列综合窗口,打造园区特色“一件事一次办”综合窗服务矩阵。期间,长沙经开区企业数量快速增长,同比增长9.7%。去年年底,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汉都智能制造有限公司成为首家核名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企业。

政策是改革成果之一,按照省政府发布的《加快推进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长沙经开区区块进一步分解了工作任务,加快制定相关政策。经过经开区自贸办与相关职能部门反复沟通衔接,将前期企业走访收集的意见建议融入政策创新全过程,长沙经开区区块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推进国际人才港建设加快人才集聚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关于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的实施办法》《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实施办法》《企业采购本地配套产品奖励实施办法(试行)》《关于推进“四零”行政审批服务实施方案(试行)》等一揽子创新政策。目前,外贸、财税、总部经济、生物医药、用地保障、“腾笼换鸟”等政策正在抓紧编制。

此外,在改革创新任务和案例方面,长沙经开区区块坚持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按照“半年出成果、一年要评估,三年基本完成改革创新事项”的要求,加快推进各项改革试点任务落实落地,计划一年、两年、三年按照50%、40%、10%改革事项任务完成率进行铺排。落实长沙片区113项改革事项方面,湖南自贸试验区长沙片区涉及的113项改革事项中,长沙经开区区块可承接98项,其中牵头或责任改革事项14项。长沙经开区区块聚焦制度创新,围绕113项改革事项,特别是14项改革任务,依托商务部研究院等智库机构,前期报送了25项案例经验,经反复论证,首批确定了工程机械二手设备出口、融资租赁服务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数字知识产权保护、打造涉企检查“云备案”平台、“5G+工业互联网”等5个作为重点突破的改革课题先行先试,其中有3个课题已经正式启动实施。

2021-03-11 湖南自贸试验区长沙片区抢抓“自贸试验区、国家级经开区”“双区”建设机遇,加快高质量发展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35984.htm 1 当先锋走前列 推进自贸区建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