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振兴,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在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愈加明显。职业教育如何先行破题、走好全面振兴之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全国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势头正盛,湖南省湘潭市开启了职教全面振兴发展的新篇章。2015年,湘潭市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从全局高度谋划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近年来,在湘潭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湘潭市职业教育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2016年,湘潭市获评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地区;2017年,湘潭市职业教育校地合作的“五大融合”和“五大对接”工程全面启动;2018年,湘潭市5所学校获评湖南省示范中职学校,2所获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2020年,湘潭市深化产教融合,朝着全国示范性产教融合型城市迈进……
湘潭市职业教育经过试水蹚河,已然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新道路、新模式。而这一系列崭新成果的取得,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近年来不断涌现的一批又一批有思想、有情怀、有激情、有方法的湘潭职教人。湘潭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陈利文就是这一职业教育改革大军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员。担任局长8年来,她与湘潭市职教队伍一道勇立时代潮头,用“奋进之笔”书写着职业教育的“大有可为”。
谋“三高”
推进普职教育协同发展
在湘潭市教育局见到陈利文时,披着乌亮长发的她看上去既可亲又可敬。作为局里最忙的人,她总是赶着处理一茬接一茬的工作。经过深入交谈了解,一个勇于将教育改革思路和方法不断落地的“实干家”形象渐渐明晰。
2014年以前,湘潭市中职招生坐了“冷板凳”,几乎所有学校都存在“生源荒”,“中职招生遇冷”现象令人忧心。“职校学生进校门时考分低,即文化基础差;素质低,即行为习惯不佳,社会认同度不高;投入低,即财政投入不足,基本办学条件普遍较差。这些都是当前职业教育亟须解决的难题。”陈利文说,着力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技能、高适应的职教学生,是自己一直以来孜孜以求的目标。
在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与湘潭市发改委有过任职经历的她,对教改工作有着独特的理解和认识。在担任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期间,她曾大胆尝试,成为在外语学院增设数学课程的第一人。而后在湘潭市发改委工作期间,她主要分管高新技术产业和长株潭一体化规划工作,正是看到了产业发展和实体经济对人才的刚需,而应用型人才严重与社会脱节的现状,她毅然下决心着力培养一批高素质教育人才。“过往的工作经历让我觉得职业教育更应该得到大力发展,应该让学生、家庭和社会有正确的认识。”陈利文坦言。
丰富的教育工作经验也为陈利文日后在教育系统大展拳脚奠定了坚实基础。有15年高校情结的她,2013年欣然接受组织安排,入湘潭市教育局任局长一职,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年轻女领导之一。担任局长以来,她对标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进行了大量的走访调研,积极谋划中考改革招生方案,并于2014年6月正式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引导初中毕业生合理分流,推进中职阳光招生,确保普通高中教育与职业教育协同发展。
在当时,这一近乎“疯狂”的改革举措引起一片哗然。但实践证明,她的想法是正确且适时的。改革方案实施半年后,陈利文收到普高老师最多的反馈是“学生的课整体好上了”,收到职校老师最多的反馈是“学生的能动性和积极性更强了”。推出这一重大改革举措,对于当时刚上任不久的陈利文而言,无疑是“压力山大”,但她顶着压力扛了下来,由此也收获了同事们给予她的“有干劲、有激情、有思想、有方法”的评价。
教育改革就是试水蹚河,勇于创新才能决胜于千里之外。在积极谋划、主动作为的基础上,更要确保开好局、起好步。“普职教育平等化、协同化发展”一直是陈利文的“心病”。在她看来,在教育的蓝天下,阳光照亮每一处角落,才会有更多“苔花”向阳盛开,推进普职教育平等化、协同化发展,关键在于以“三低”谋“三高”,培养一批高素质、社会适应性强的人才。
“在具体做法上,以工匠精神为引领,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围绕培养理想信念坚定、追求完美极致的未来大国工匠,将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于教育教学改革全过程,落实在课堂教学、实践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顶岗实习等各个环节。”陈利文说,通过以现代学徒制为引领,全面提高学生岗位实践能力,大力推行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育人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真正践行“做中教”“做中学”,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育“三名”
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借助改革春风,全国职业教育发展其势已成、其时已至,但助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持续不断的“内容输出”。
在陈利文看来,“内容输出”有三点来源,即培育名师、名校和名生。提高中职学校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这也是基于近年来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越来越迫切、职业教育事业呈现迅猛发展的良好态势提出来的。
在培养“名师”方面,湘潭市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来抓。湘潭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结合相关政策,立足实际,逐步探索出了选送参培、下企业实践、上赛场锻炼的培养模式,越来越多的老师在国家级和省级比赛中崭露头角。2017年,湘潭市工贸中专舒怀、何焱、陈坚团队在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竞赛中捧回了二等奖;在2019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上,湘潭县职业技术学校赵敏、蒋震宇、郭海燕团队获一等奖;在2020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思政教学比赛和教师专业技能操作竞赛上,湘潭市中职教师获奖40个,其中一等奖6个;在2021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上,湘潭市中职师生一路摘金夺银,创历史新高……这些都是湘潭市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有力见证。
在湘潭市工贸中专,今年有780名学生参加了高考报名,500多名选择了单招;在湘潭市生物机电学校,今年有327名学生参加了高考报名……在湘潭,更多优秀职校生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引领下,其想法正在从“谋饭碗”转变为“追梦想”。
在培育“名校”和“名生”方面,湘潭市专注做好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两篇文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陈利文介绍说,立足“1+4”特色产业(智能装备制造业+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和“一谷三城”(智造谷、军工城、汽车城、文创城)现代化产业体系,湘潭市在智能制造、现代农业、新能源汽车、旅游与酒店服务等领域重点建设培育30个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等方面优惠政策和人才、用工方面支持。
在这样的办学模式下,湘潭市着力打造湘潭市工贸中专、湘潭县职业技术学校、韶山职业中专等特色职业学校,并以现代装备和服务业、农业、交通、红色旅游等专业组建特色专业群,以“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面对这些教育改革创新成果,陈利文欣慰地说,“通过这样的特色‘包装’模式,一些人眼中的‘笨学生’在职业院校有了大展身手的天地,隐藏在他们身上的成长‘密码’逐渐被教育激活;一支支政治过硬、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助推职校整体实力迈上新台阶;一批批特色职业学校脱颖而出,为打造教育强市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破“乱象”
力促职业教育良性发展
7年前,在湘潭市的广大农村地区,每逢夏季,会有两种“最忙的人”行走在田野上,一种是勤于耕作的农民,另一种则是为求生源匆忙奔走的职教老师。7年后,田野上没有了职教老师苦寻生源的踪影,更多的是一批又一批职教学子的笑脸相迎,诸如“买卖生源”等招生乱象得到了有效整治。
陈利文上任后召开的第一次务虚工作会上,听取了基层教师代表对职教乱象的反馈后,即下决心破除职业教育发展壁垒,将职业教育拉回良性发展轨道。
“教师无尊严、民办职校泛滥、违规招生等一系列乱象严重阻碍了职业教育的长远健康发展。经过长期的违规办学整治,而今职校招生和办学面貌焕然一新。”谈起职业学校的变化,陈利文不免长舒一口气。
而今,学生抢手不只是湘潭市工贸中专独有的现象,从湘潭市生物机电学校、湘潭县职业技术学校、湘乡市第一职业中专学校等学校毕业的学生不仅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还运用一技之长逐步实现了梦想。
如何破除阻碍职业教育发展的壁垒?陈利文认为,要坚决从规范招生和办学入手,切实从源头遏制乱象。近年来,湘潭市强力推进中职阳光招生,统一分配招生计划,统一审核招生指南,统一审定招生专业;开展违规招生办学行为专项整治,有效遏制了严重违规招生办学行为的发生,营造了良好的招生办学环境,规范办学迈上新台阶,质量办学步入“快车道”。
子落棋盘,清脆有声。经过长足发展,湘潭市在强化高中阶段招生统筹中取得新成就。数据显示,2020年,湘潭市初三毕业生23,783人,中职招生10,607人(含技工),圆满完成了湖南省教育厅下达的58:42普职招生比。这是湘潭市认真落实好“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要求的生动写照。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一组数据有力阐释了在一代又一代职教人不懈努力下湘潭市职业教育的重大突破:2013年,中职学生37,121人,教职工1657人,专任教师1356人;2020年,中职学生19,431人;教职工1493人,专任教师1133人。职校招生不断趋于规范化,职校办学能力和水平持续稳步提升。
敢,就有万丈光芒。风雨过后,眼前会是鸥翔鱼游的天水一色;走出荆棘,前面就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登上山顶,脚下便是积翠如云的空蒙山色。在职业教育改革和创新的路上,何尝不是遍布荆棘?何尝不是面临诸多未知?正是有了像陈利文这样的教育界“改革先锋”,以壮士断腕之毅力一次次突破职业教育改革坚冰,不断在职业教育领域大胆先行先试,才锻造了如今职业教育的“湘潭样板”,铺开湘潭市职业教育全面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