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明 慧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宏观政策取向,部署安排了全年重点工作任务。其中,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加强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创新,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与自贸试验区融合发展,发挥好各类开发区开放平台作用”,让业内外对自贸试验区未来发展有了更多期待。
自贸试验区备受关注不言而喻。梳理各地政府工作报告发现,多地对自贸区发展建设相关工作作出部署,已批复设立自贸试验区的省市提出自贸试验区的扩容计划等,还有山西、贵州、吉林等部分省市将申建自贸试验区写入其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
业界人士表示,多地申建自贸试验区在意料之中。自贸试验区作为商品集散中心地位,可以进一步扩大地区和国家的出口贸易和转口贸易,从而提高其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和能级,创造更多外汇收入;利用区内税收、外汇使用等优惠政策,进一步吸引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通过在港口、交通枢纽和边境地区设立自由贸易区,可起到繁荣港口、刺激所在地区和国家交通运输、物流业发展作用等。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认为,自贸试验区大家都在“抢跑”,它会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条件,整体开放水平会更高,而且制度创新的权限会更大。
彰显“蹚”新路决心和态度
日前获青海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青海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在“深化对外开放,拓展合作共赢新空间”部分提到,借鉴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申建中国(青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近日发布的山西省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高起点申建国家自贸区,争取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复制推广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开通大同、运城等航空口岸,太原武宿机场吞吐量最高突破1400万人次,太原国际邮件互换局、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开通运营。
2021年吉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有这样一句话也受到广泛关注:申建中国(吉林)自贸试验区,复制推广一批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吉林将其提上日程,可见“蹚”出发展新路的决心和态度。
“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于去年9月运行以来,不仅成为展示新时代美好安徽的最佳窗口,也为宣城带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宣城市市长孔晓宏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透露,已在宣城市区北部划定区域,依托芜宣机场宣城临空产业园、宣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式物流联运综合枢纽区,设立30平方公里的宣城联动创新区,积极参与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和对外开放。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扎实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快中山参与大湾区建设,一直是全国人大代表、明阳集团董事长张传卫关心的事。像去年一样,张传卫今年继续提交了《关于优先支持中山纳入广东省自贸区扩区范围的建议》。他表示,建议优先支持中山纳入广东省自贸区扩区范围,与广东自贸区其他片区融合错位发展,共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打通产业链协同发展瓶颈,形成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
完善布局差别定位
自贸试验区是我国为实现对外贸易、投资国际化、便利化、法治化,推动金融改革创新、产业转型升级、行政效能优化,而在境内自主设立的改革试验区域,根本目的是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
“十三五”时期,我国自贸试验区几经扩围,发展到21个,已涵盖沿海地区、中心城市、中西部、边境省份等21个省市,形成覆盖东西南北中的改革开放创新格局。“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赋予其更大改革自主权,稳步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建设对外开放新高地。
商务部自贸区港司司长唐文弘近日在总结自贸试验区建设总体情况时表示,2020年,前18家自贸试验区共新设企业39.3万家,实际使用外资1763.8亿元,实现进出口总额4.7万亿元,以不到全国4‰的国土面积,实现了占全国17.6%的外商投资和14.7%的进出口,为稳外贸稳外资发挥了重要作用。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发布《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报告(2020)》显示,自2013年上海自贸区设立以来至2019年年底,我国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缩减比例超80%,自贸试验区在稳外贸稳外资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了全国14.6%的进出口和15.2%的外商投资。
在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实践中,各地战略定位和功能划分具有差别化特征。通过总结经验、复制推广,达到以点带面、聚点成面的效果。如江苏自贸区重在产业创新升级,黑龙江自贸试验区打造对俄罗斯及东北亚区域合作中心枢纽,山东自贸试验区对准了海洋经济,广西自贸试验区发力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
对于“十四五”期间,自贸试验区数量是否会进一步增加?唐文弘表示,商务部将根据中央决策部署,在充分评估现有自贸试验区建设成效基础上,统筹研究。
为高质量发展带来新机遇
对于各地积极申建自贸试验区,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陶金表示,自贸试验区作为贸易集聚地和政策试验田,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带动本地区贸易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进出口增加的同时还促使各类贸易相关配套业务需求增加和贸易相关资源集聚,带来就业的增加。自贸试验区内的行业准入、贸易和行业监管环境更为友好,能够吸引外资和其他新兴资本,在增加经济活动的同时,促进了竞争,提升了经济活力。
据了解,去年,我国自贸试验区充分发挥先行先试作用,多措并举解决企业融资难、用工难、履约难,在加快产业聚集和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方面推出了许多创新举措,促进了区内企业活力的释放。
为此,青海省提出,高质量运营西宁综合保税区,鼓励加工贸易企业以及上下游配套企业向综合保税区集中,支持企业承接境内外委托加工和服务外包业务。参与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建成运营西宁、海东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线上综合服务平台和线下产业园区平台,打造跨境特色大宗商品集散中心、跨境电商结算中心和数据中心,支持企业设立海外仓,推动跨境电商“新零售”业态创新发展。推动设立格尔木综合保税区,开辟西宁—格尔木—加德满都公铁联运班列等。
山西省商务厅此前提出,山西作为全国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和唯一一个全省域的资源型经济转型示范区,自贸区定位要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山西建设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打造能源革命排头兵和构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的战略地位和使命,在准确对接国家自贸区政策要求的基础上突出山西特色、突出鲜明的改革创新特色。
吉林省政协委员、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丁肇勇表示,申建中国(吉林)自贸试验区,为吉林省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带来新机遇。自贸试验区对发展新兴贸易业态、推动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吸引资本人才要素方面等方面都会带来利好。同时,对负面清单管理等领域的积极探索,有助于改善营商环境,打造开放高地和制度创新高地。
“宣城联动创新区的设立,旨在全面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与芜湖自贸片区联动发展,承接自贸试验区创新成果和芜湖自贸片区溢出效应。”孔晓宏介绍说。
张传卫则指出,将中山纳入自贸区扩区范围将有利于提升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整体竞争力。主动融入大湾区中心城市交通设施同城化、产业创新协同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快构建“东承西接、北融南联”的大湾区空间布局,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水平和深化改革开放、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现粤港澳深度合作,形成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