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区域观察

明确功能定位 加快苏浙皖毗邻区合作机制创新

农工民主党中央递交提案,建议创新协调联动发展的组织机制,培育区域内增长极,促进相互投资与产业融合

□ 本报记者 任丽梅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省际毗邻区域是推进长三角区域共同开发、产业协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重要领域。近年来,苏浙皖毗邻区域经贸合作不断加强,但农工民主党中央在调研中发现,由于基础、制度、政策等因素制约,区域内部经济发展仍有着较大差距。为此,农工民主党中央在提交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提案中建议,明确苏浙皖邻界区域一体化的功能定位,推进合作区机制创新,培育区域内增长极,促进相互投资与产业融合。

首先,在主要功能定位上应体现出“四个示范”:区域合作与均衡发展示范,强化贸易往来与产业分工协作,推进区际经济合作与区域均衡发展,为长三角区域,尤其为不同经济层级的区间经济融合提供体制、战略、路径等方面的示范;创新发展示范,通过加快合作区区域产业融合,促进创新要素与企业人才集聚,实现创新引导,从而成为国内创新发展的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大力推进合作区要素自由流动,以人为中心,更快更好地促进邻界地区的城镇化,形成较为合理的城镇体系,统筹城乡发展,为区域城市化提供示范;绿色发展先导,在发展中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打通“两山转换通道”,创新绿色发展,成为全国绿色发展的样板。

其次,在合作区内创新协调联动发展的组织机制。一方面是以建立“合作区”协同机制与共生机制为目标,建设三个层级的“合作区”组织机制。比如,第一层为三省一市的省级协调层面;第二层为三省毗邻的六县市所在的中心城市,包括无锡、常州、湖州、宣城,再加上三个省级中心城市南京、杭州与合肥;第三层为六个县市。其中,第一层级主要负责指导、协调第二三层级,以及沟通协调“合作区”与国家层级的工作;第二层级主要进行地区间的合作协调,提高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第三层级是“合作区”建设发展的主体。

另一方面是探索制度创新、开放创新与科技创新。在制度创新方面,围绕建立统一市场,在区域发展战略与规划、财政税收、城乡土地制度、土地开发机制、公共产品与服务共建共享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公共管理机制与提高政府效能方面一致行动,联合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在开放创新方面,围绕协同共生目标,制定相关区域政策、产业政策、投资政策等“控制参量”,促进区域经济合作与协同系统“自组织”的形成与推进;在产业政策、农产品生产与流通政策等方面,建立起以市场为基础、多方共赢的协调机制;在科技创新方面,围绕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目标,以沿G60沪昆高速公路构建的产城融合科创走廊建设为依托,寻求科技创新的全面合作;在教育科技体制、技术与人才引进与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全面大胆的改革创新,使合作区成为全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示范区。

再次,加快区域内增长极的培育。在省域层级下,引入杭州、南京与合肥三个都市区层级,充分发挥都市区的辐射作用,使省际毗邻六县由原来的省域边界、都市区边缘,成为三个都市圈与上海都市圈(白茅岭飞地)共同辐射的核心区域。加快区域内增长极的培育,一体化推进区间基础设施、信息网络等建设与机制,提高无锡、常州、湖州与宣城的城市辐射功能。

此外,促进相互投资与产业融合。在强化区域内快捷交通与信息网络建设、促进区域内部贸易联系的基础上,加快“飞地”模式创新,共建创新园区等平台,并促进区域内相互投资,加大区域产业融合与要素流动,加快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其中,充分发挥浙商优势,引导浙商先行,使合作区成为浙商投资创业的“新蓝海”,使浙商成为苏浙皖毗邻区域一体化的先遣兵、主力军。

2021-03-04 农工民主党中央递交提案,建议创新协调联动发展的组织机制,培育区域内增长极,促进相互投资与产业融合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35669.htm 1 明确功能定位 加快苏浙皖毗邻区合作机制创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