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 云 韩 静
近日,广东省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听取了广州市委关于广州市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推进落实情况的汇报。据了解,2020年广州市本级财政乡村振兴预算达153.2亿元,比2019年决算增长7.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1,266.3元,同比增长8.3%。这组数据显示,广州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18。
在广州这样一个特大城市,如何实现乡村振兴和城市建设的同步发展?近年来,广州以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为抓手,突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探索出具有超大城市特点和广州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路子。
注重党建引领
广州提出以党建引领、城乡融合作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突破口和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途径。
为进一步推进城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频共振,广州整合成立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并在广东省率先出台市领导干部联系乡村振兴工作方案,建立起市四套班子成员和法检两长联系乡村振兴等工作机制。
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方面,广州开展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一十百千万”行动,深入推进“头雁”工程、“青苗”工程、“羊城村官上大学”行动,选优配强农村党组织带头人,党组织书记大专以上学历占比达到67%和78%。
在探索“机制融合”方面,广州加快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把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建设作为重要工作来抓,成立由市长任组长的市城镇化工作暨城乡融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花都、从化、增城区则参照建立各区领导机制。
促进要素融合
近年来,广州乡村不断迸发新活力,得益于广州一步步理清思路、校准方向、锁定抓手,以改革创新促进“要素融合”,努力破除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体制机制障碍。
引领建设用地“上山下乡”。通过“弹性预留”,2020年广州已安排建设用地指标1598亩用于乡村振兴项目。
引领各类人才“上山下乡”。广州推动规划师、设计师、建筑师(工匠)下乡,在全省率先实现乡村规划师镇街全覆盖。同时,实施返乡创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对在农村工作的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职称申报倾斜政策。
引领资金资本“上山下乡”。广州积极推进“千企帮千村”,发动2008家各类型企业注册参与乡村振兴,755家企业与917条村成功结对,一大批集约化、现代化程度高的农业项目落户,推动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倍以上。
推动产业融合
乡村振兴的重点在于产业振兴,“产业融合”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一直是广州市推进城乡融合建设的重点。
实施重要农产品增量提质专项行动。积极培育蔬菜、水产、花卉等7个百亿级特色产业,一批绿色生态循环现代化生猪养殖场陆续投产,预计2021年生猪产能将达240万头。新增8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从化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已被纳入国家创建管理体系。
强化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新增省级龙头企业51家、市级82家,培育1家市值破千亿元、2家销售过百亿元的龙头企业,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上市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全省第一。
强化新产业新业态引领。累计创建省级农业公园5家、市级111家,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2个、示范点1个,建成8个省级旅游文化特色村和11条精品线路,全年观光休闲旅游收入破百亿元。
今后,广州将围绕在广东省乡村振兴中当好示范和表率的目标,以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为牵引,推动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实现“老城市新活力”,以“四个出新出彩”引领各项工作全面出新出彩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