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敏
一部电影《我和我的家乡》,让拍摄地之一的沈阳市沈北新区稻梦空间景区及周边单家民宿成为网红打卡地。
如织的游人看到的是这里精致的风景,看不到的是兴隆台街道单家村集体经济租用10宗闲置宅基地开发民宿旅游项目的大胆尝试。
近日,沈阳市沈北新区获批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单位,这是对该区充分利用政策先发优势、深化改革探索实践的肯定,也是该区在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方面取得初步成效的有力印证。
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
发展农商文旅产业
2020年以来,沈北新区把农村宅基地改革作为引领乡村振兴、推动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关键抓手,结合区域特点和发展现状,完善顶层设计,强化政策供给,推动试点先行。
沈北新区成立了宅基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强化制度设计,制定了《沈北新区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上报省委省政府,并出台相关配套文件,明确了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等方面内容。
经调查,全区87个永久保留村的宅基地共35,245宗、面积28,975亩,闲置12,335宗、闲置率35%、闲置面积约9000亩。经过推进宅基地确权工作,目前确权登记颁证率达95%。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和居住的农村人口逐年增多,农村大量宅基地和农房闲置。同时,沈北新区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禀赋良好,已经成为沈阳市民及周边城市市民休闲度假的重要区域,文旅产业也成为新区的主要产业之一。
沈北新区基于上述情况,把探索和完善闲置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作为试点工作的重点和突破口,通过行政手段、市场机制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大力发展农商文旅产业,从而有效带动集体经济壮大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推进乡村振兴。
闲置宅基地入股
村民全部回迁联体住宅
有了方向和突破口,沈北新区各街道开始根据各自特点,采用有针对性的方法进行宅基地改革的尝试。
黄家街道腰长河村采取“闲置宅基地入股”模式进行改革。村集体整合村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共117亩,其中17亩用于建设农户回迁住宅,100亩以入股的方式与企业组建辽宁长泓旅游管理有限公司,进行项目的开发建设,规划建设面积9.5万多平方米。项目坚持以农民利益为核心,村民全部回迁联体住宅,同时获得“六金”保障,包括地上物的补偿金、闲置房屋的租金、保底股金及分红、经营店铺的商金、在企业务工的薪金以及房屋、土地等资产升值的溢金。
目前,项目主体及基础设施配套已基本完工,农户全部回迁上楼,计划2021年完工并试营业。
宅基地使用权流转
开发民宿旅游等项目
兴隆台街道单家村则采用了“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模式。单家村与稻梦空间景区合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村民、企业分别签订两份《不动产租赁协议》,租用10宗闲置宅基地开发民宿旅游项目,计划总投资3000万元,配套建设500平方米民俗馆和700平方米油画馆。目前已建成10户,于2020年10月开始营业。该项目可使农民获得租金、股金、薪金、现金收入,预计农户每年增收达到3.3万元。
此外,兴隆台街道立新村与上善若水旅游公司合作,租用9户闲置宅基地和旧村部开发建设民宿项目;盘古台村与丰田牧业公司合作,租用5户闲置宅基地,开发建设宠物食品标准化工厂,现已投入使用。黄家街道高坎社区,利用乡村振兴资金有偿收回村民闲置宅基地,并与社会资本共同开发建设民宿文旅项目,现已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整理宅基地推进增减挂钩
预计实现1亿元收益
在财落街道联合村、毕家村,村里利用拆迁后的宅基地进行复垦,预计增加水田500余亩,利用复垦的土地指标,可实现收益1亿元,开创了“整理宅基地推进增减挂钩”的新模式。
为破解农村宅基地改革中的资金瓶颈问题,沈北新区与农商行、邮储银行、担保公司以及评估机构进行对接,通过“政府+银行+担保公司”的组合模式,研究制定了农民房屋财产权(含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的操作办法,明确了贷款对象、用途、评估等具体措施,并确定在单家村、财落一村等进行试点。同时,围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积极推进模拟招商工作,为入市做好准备。目前,已推进项目21个,包括虎石台街道东岗房车营地特色小镇、太湖国际小镇、绿馨花卉综合交易市场等。
据悉,沈北新区将进一步建立全区宅基地基础信息数据库和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合理控制宅基地规模,科学安排宅基地布局,为乡村振兴总结出可复制、能推广、惠民生的创新成果。
(本文配图由沈北新区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