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聚焦

教师提升文化自信需在三方面下功夫

□ 张迎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 。高度的文化自信,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兴盛、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要意义。教师作为主流文化价值观的引领者,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作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力量。增强教师的文化自信,有助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有助于“四个自信”在学生中的传播。结合当前建设教师队伍的实际,教师提升文化自信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加强自觉学习

提高综合文化素质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在岁月的长河里,积累了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其长盛不衰、绵延不绝,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滋养。教师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充分认知、理解、感悟和运用中华民族长期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坚定对其科学性与理论性的认识。

教师要教好学生,必须有浩瀚的知识储备和较高的文化综合素质。《孟子·离娄下》中说:“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意思是说教师的学问工夫到家后,则可以在教导学生的时候得心应手。文化自信的教育是有深度的教育。教师要胜任这一工作,必须学习、理解中华优秀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能吸收人类其他文明的有益成果,提高综合文化素质,这是实现文化自信的现实基础和前提。

对教师来说,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重要讲话的深刻内涵,以保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其次,要加强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学习,深入理解教师文化自信与中国文化自信的关系,明确教师文化自信在中国文化自信中发挥的作用,以保证政治的坚定。再次,要广泛涉猎哲学、社会、历史文化知识,特别是要广泛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以便在弄懂、弄通、弄明白的基础上,原汁原味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精神实质和独特魅力,以便更好的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筛选与甄别。

担当育人主体

创新以文化人内容

培育和提升教师的文化自信必须关注教师文化认知,这是教师文化自信的基础和前提,同时还要关注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积极情感,关注教师笃行实践的文化行为。文化情感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可以实现教师文化认知和文化行为的中介连接。因此,我们在提升教师文化自信的过程中,除了加强教师文化认知外,还要不断提升他们的文化认同、文化信念和文化信仰,并加强教师的笃行实践能力。

教师以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为使命,是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他们承担着社会精神财富生产和人才生产的双重任务。一方面他必须接受文化学习和文化教育,另一方面必须传播知识和传播文化,因而他是笃行实践的主体。在引导学生涵养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过程中,他必须协调家庭、学校、社会收到“合力”教育效果。他要调动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学生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代言人” “传承人”;同时,他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教育水平。对教师自身来说,提升文化自信的过程,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悟笃行、知行合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过程,也是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善学善用,真学真用的过程。

教师担当育人主体,首先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价值引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以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其次,要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研究学生社会文化心理,在此基础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案例、历史故事、社会问题、新闻事件等,使之更生动、更接地气、更容易被接受。再次,要立足教育教学实际,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个前提下,深入挖掘中华文化蕴含的优质资源和人文精神,有效激活中华文化的生机,并使之不断发扬光大。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发挥协同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家庭和社会在培育和促进学生文化自信过程中做到理念上统一,实践上配合,在责任与分工上协同互补。

创新文化环境

提高文化自信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大自信”后提出了“文化自信”这“第四个自信”,他特别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教师的文化自信是教师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充分认同和情感表达,是其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历史起源、发展过程、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礼敬。要使教师增加文化自信知识,形成文化自信教育教学能力,除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以外,还必须动员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努力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对教师进行全面提升文化自信的引导和培训,以引导他们具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课程思政”能力。

目前,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出台了部分关于提升教师文化自信的文件,还需对如何增强提升教师文化自信教育提供系统的制度和政策支持。

基于此,对教育主管部门来说,首先,要进一步明确文化自信的价值指向,尽快制定关于教师文化自信目标要求、教师文化自信的内容体系以及实施要求。要出台一系列增强、提升教师文化自信的相关规定、制度文件。其次,应把文化自信养成教育纳入到教师入职教育、教师在职教育、教师继续教育中,使之常态化、系统化。再次,要研发文化自信在职教师培训和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深入到教师培训的课堂里、考试中,渗透到教师培训的教材里。

对学校来说,由于教师的学科背景、成长环境、个人兴趣等原因,各课科任教师的文化素养会存在很大差异,为了使其在工作中更能得心应手,就要加强教师文化素养的培训,使其既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又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要关注学校情境中以内隐方式呈现的各种文化影响。如校园文化墙、展览橱窗、学术讲座、学术沙龙等,使教师在潜移默化中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文化自信情怀。要创造条件,使教师积极投身于文化实践活动之中,如以文化自信为主题的演讲、诗歌朗诵、歌咏活动、文化展演等,这些都有助于教师文化自信的不断提升和有效彰显。

【本文系2020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为J2020478)的阶段性成果。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

2021-02-24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35376.htm 1 教师提升文化自信需在三方面下功夫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