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

以改革杠杆撬动国企发展

——江苏泰州以改革强活力、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之三

□ 本报记者 茆同风

泰州,江苏省最年轻的地级市。组建之初,一批国有企业支撑了泰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一些重点企业在全省乃至全国影响较大,形成了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国企品牌。但一度当地国有经济比重有所下降。泰州市属国企仅存13家,多为承担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平台公司,体量小、实力弱、主业不清、效益不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弱。

尤其是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泰州公用事业鲜有国有资本参与,政府对自来水、污水、垃圾处理等民生领域的参与度近乎空白,全省罕见;国企资产管理“九龙治水”,行政事业单位经办企业现象普遍;国有平台公司“只拨钱、不使用、监管弱”,债务规模大、负债率高,城投、交投两大平台公司承担了90%的市级政府隐性债务,全市地方政府性债务率居全省第2位,引发多方关注……国资国企改革势在必行。

组建九大集团

重构国企布局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泰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国资委主任戚才俊告诉记者,“泰州国资国企二次改革的序幕是2017年3月拉开的,市委、市政府召开深化国企改革动员大会,这是地级泰州市组建以来召开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一次会议。”

“泰州国企改革滞后是有历史原因的,比如泰州市国资委以前是挂靠在市财政局下面的。”戚才俊坦言,到2017年,泰州才把市国资委由挂牌部门改为单设,制定三定方案;重新明确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企业名单和监管权限,理顺各条块所属国有企业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管理主体、落实管理责任。

随后,泰州强化国资管理、深化国企改革、加快国企发展的“号角”吹响了。

随着一系列改革举措落地,以“九大集团”——城投集团、交通集团、文旅集团、金控集团、泰农集团、鑫泰集团、华信公司、高教投公司、新滨江公司为龙头的国资国企布局初具雏形。

向改革要动力,向改革要发展,齐抓共管推进全市国有企业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泰州市委研究室副主任杨恒龙告诉记者,近年来,泰州积极推行领导联系重点改革任务制度。本轮国企改革启动之时的负责领导正是现任市委书记、时任市长史立军,他从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上,对泰州国资国企改革整体布局、重大问题作出一系列指示批示,加强统筹部署、上下联动,化解改革过程中“顶层设计不足”的掣肘和障碍,泰州国资国企深化改革工作破冰前行。

搭建“四梁八柱”

整合资产资源

国资国企改革没有固定模式可以借鉴,必须坚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最大程度聚合改革正能量。

时间拨回到2017年,泰州国企国资呈现经济规模小、企业实力弱、资源管理乱、隐性债务重的“小弱乱重”之态。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深化国企改革、加强国资监管的部署和要求,2017年3月,泰州正式踏上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新征程。

泰州市国资委负责人说,“泰州国企改革,首先就是坚持顶层设计,加强改革引领,出台实施意见,明确改革总体目标、基本思路、路径方法,指导推动全市国企改革。同时,重新界定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企业名单,厘清监管权限,整合组建九大集团,配齐配强领导班子,重构优化国资国企布局。”至此,事关泰州国企未来发展格局的“四梁八柱”正式搭建。

改革的“第一刀”从整合资产资源入手。此举由于涉及多方资源重新分配和利益调整,涉及面之广、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泰州国资国企人迎难而上、直面矛盾,先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划转、行政事业单位直属企业整体划转、盘活闲置机关办公用房等一系列资产资源整合工作,累计划转各类企业55家、经营性资产28处,划入资产165.71亿元,实现建市以来首次对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统一监管,为市属国有企业发展壮大创造了基础条件。

向公用事业集聚

市民满意度提升

国有企业具有天然的使命与担当,必须始终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和城市发展需要,把履行国企责任与促进企业改革发展相结合。

据介绍,泰州市属国有企业前身大多数为政府融资平台,缺乏长远发展战略规划,同质化发展问题突出。为优化国有资产布局,泰州编制国资国企改革发展中长期规划,明确城投、交通、金控、文旅等集团主业,引导企业集中优质资源强主业、提质效,避免无序竞争、同质化经营;大力推进压缩管理层级、减少法人户数,市属国有企业管理层级全部控制在3级以内,管控水平和运转效率明显提升。

同时,积极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增资扩股、股权收购等方式,与经济效益好、发展潜力大的社会资本合资合作,先后组织实施华晨混凝土等17个国资控股的混改项目,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改善,国有资本功能有效放大。2019年,泰州混改项目营业收入34亿元,同比增长51%。

“由于历史遗留原因,长期以来泰州公用事业鲜有国有资本参与,政府对自来水、天然气、污水处理等民生领域的参与度近乎空白,市民对饮用水水质、天然气供应等民生公共服务怨声不断。史立军书记当时明确要求,这一状况必须抓紧扭转、根本改变。”戚才俊告诉记者。

按照泰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泰州市国资委以自来水股权合作为突破口,加快推动国有资本向公用事业领域拓展、集聚。经过不懈努力,2019年5月,泰州市公用事业水务有限公司揭牌,泰州市城投集团持股51.01%,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市民满意度不断提升。

如今,泰州市属国有企业在承担城市运行保障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20年上半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泰州市属国有企业交出一份合格答卷,有力保障了供水、供气、医废等公共服务的安全有序运转。

加强制度建设

提供依据规则

制度建设带有全局性、稳定性,管根本、管长远。“三年多的改革实践启示我们,持之以恒加强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和制度威力,是能够成功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推进国资国企改革走深走实的重要保障。制度建设是一个动态演进、发展完善的过程。”戚才俊表示。

记者了解到,三年多来,泰州市国资委牢牢把握国资国企改革阶段性要求,切实增强制度供给的及时性,先后研究制定国资委重大决策程序规定、年度投资计划、国企内审等相关制度50余项,基本实现对国资监管制度的全覆盖,为市属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规范运行提供了依据和规则。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泰州市国资委将严格执行制度贯穿于履行职责、推进工作的全过程。

泰州市国资委联合派驻纪检监察组对城投、交通、文旅、金控和高教投5家市属国企制度执行情况开展督查,完善闭环管理;聚焦债务风险、投资风险、法律风险、金融风险等,坚决守牢重大风险底线。

以防范化解债务风险为例,改革前城投、交投两大平台公司承担了90%的市政府隐形债务,债务规模大、负债率高。面对严峻复杂的债务形势,泰州研究制定了市属国企股权投资、融资、担保监管等近10项制度,全面加强企业内控体系建设,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泰州市文旅集团董事长张爱华认为,当前国资国企改革迈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的阶段,必须通过进一步完善国资国企制度体系,发挥制度优势,为加快改革进程、提升改革实效提供动力源泉。

持续加强党的建设

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推动党的建设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是国有企业发展进程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市属国有企业成为推进‘一高两强三突出’重要支撑的有效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与‘魂’,是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有魂方能固本,有根方能强基。”泰州市城投集团董事长陈军说。

三年多来,泰州国资系统牢固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严格落实“四同步、四对接”要求,持续抓好基层组织覆盖,创新党组织设置。积极推进“党建+”工程深入工作现场,以党建工作为纽带,通过设立党员示范岗、组建党员突击队,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凝聚各方力量,打造S353省道泰州段改扩建项目、海姜大道绿带工程等一批市民认可的精品工程。持续打造标准化、规范化党支部,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打通国企基层党建“最后一公里”。积极培育党建品牌,挖掘先进典型,打造基层党建“新标杆”,交通集团2个党建工作案例分获全省国企党建“强基提质”工程优秀案例二等奖、三等奖。

据介绍,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泰州市属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彰显。在努力降低疫情对自身经营影响的同时,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累计减免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房租4106.32万元,惠及租户694户,有效发挥了国有企业“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广大党员干部职工闻令而动、扛起责任,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一线,推动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六稳”“六保”等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据统计,泰州市属国有企业党员职工在疫情期间累计捐助物资、现金约174.5万元。泰州国资国企人用知重负重、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深刻诠释了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赤诚。

千帆竞发浪潮涌,百舸争流正逢时。戚才俊表示,今后三年是国资国企改革关键阶段,面向未来,泰州国资国企人将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主动作为、实干为要,努力在变局中开创国资国企工作新局面,为建设人民满意的幸福城市贡献更大力量。

2021-02-08 ——江苏泰州以改革强活力、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之三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35084.htm 1 以改革杠杆撬动国企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