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彦琴
2021年的第一个月,“综保区”成为四川的一个热词。1月28日,成都国际铁路港综合保税区、绵阳综合保税区、泸州综合保税区、宜宾综合保税区正式封关运行,现场共选取25个入区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47.56亿元。至此,四川构建起了6个成群成势的集群格局,而成都也成为拥有3个综合保税区的城市。“十四五”开局,新一批综合保税区即将投入运行,目的也很明确——形成拉动外贸持续增长的新动能。
站在新发展格局的路口,综合保税区扩围是否能为成都乃至西部地区外贸发展增添新引擎,注入新动能?在中国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蒲少伟看来,在国际经贸环境大变局下,综合保税区要从实际出发强化功能和产业定位,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统筹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在主动融入“双循环”中实现发展动能的转换和提升。
别盲目跟风,有特色才能可持续
蒲少伟坦言,对于新设立的综合保税区,需要综合保税区的决策者、参与者和关联方聚焦其本质特性、主要作用、主导产业,特别要搞懂“为何设立、拿来干嘛”这两个问题。
从新设立的综合保税区如何强化功能产业定位出发,蒲少伟也给出了三点建议:要把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任务,区域开放发展目标,作为综合保税区功能和产业定位的根本,要有目标有追求有定力,切忌盲目跟风,为所不能为;要把精准定位主导产业与本地比较优势,包括产业基础,区位交通,资源禀赋,以及科技人文等优势有机结合,为所可为;要把中长期发展规划与体制机制的设计融为一体,做到主体责任清,运营管理强,招商引资实,营商环境优,协调配合好,为所能为。
“在主要功能和主导产业的定位上,一定要做到有基础接地气,有特色可持续,有支撑可发展。”蒲少伟说,每一个新设立的综合保税区由于区位不同,发展基础和目标不一,因此就要求城市从各综合保税区的实际出发去研究,论证园区发展方向和产业规划,“有特色才能可持续!”
西部特殊区域集群竞争优势在哪里
回望2020年这一年,一组外贸进出口数据让蒲少伟印象深刻:在上海,价值6948.71亿元人民币的境外货物,经外高桥保税区通报关进口到国内市场,占该区同期进出口总值的75.51%,同比增长4%;在成都,价值2995.14亿元人民币的电子产品等,从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报关出口到国际市场,占该区同期进出口值的54.54%,同比增长25.4%。
如果将视野从成都扩展到整个西部地区,不难发现,四川,重庆,陕西已经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新高地。蒲少伟分析,目前两省一市已经投入运行的特殊区域共有8个,2019年共计实现进出口值10,328.11亿元,是同期全国特殊区域进出口均值的3倍。尤其是成都高新、重庆西永、西安关中、重庆两路寸滩和西安高新等5个特殊区域的年度进出口值位分别居全国132个特殊区域的第二位、第六位、第十一位、第十三位和第二十三位。“这五个区域已成为我国西部地区承载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门户枢纽节点,也是我国唯一可比肩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的超万亿元外贸进出口产业规模的特殊区域集群。”蒲少伟表示。
在蒲少伟看来,扩大开放是综合保税区更好服务双循环的强劲动力,区域内的城市可以共同搭建起承载国际化加工制造业转移的重要聚合平台,构建成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的门户枢纽节点。
双循环格局下内陆综保区有何机会
进入新发展阶段,要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内陆西部地区的综合保税区怎么融入双循环,机遇在哪里?
“在双循环格局下更高水平地参与国际大循环,是内陆地区的综合保税区的主要任务。”蒲少伟认为,首先要坚持扩大开放,在更高质量引外资、稳外企和促外贸上花力气,务实地做好稳外企,稳加工贸易骨干企业工作,保住外贸基本盘。同时,还要更高质量地稳定供应链,畅通物流链,提升获取订单的国际竞争力,要在更高水平地引进国际和东部沿海地区实体产业转移项目上下功夫,“在这个进程中,综合保税区增加货物贸易数量,提升货物贸易质量的固本强基工作必须进一步强化。”
当然,在蒲少伟看来,在综合保税区融入和服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多渠道全方位的,比如,综合保税区可以为国内主循环提供优质的服务和支持,创新复制自贸试验区的各项改革创新成果和经验,通过货物贸易质量提升和服务贸易业态增量的双轮驱动,有利于推进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蒲少伟还特别提到,在国际经贸环境下,部分区域在危机中萌发的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新业态,比如,电商海外仓、数字贸易、融资租赁、高端维修、医疗健康、研发设计和文化贸易等,正在成长为特殊区域,特别是一些综合保税区转换动能的增长极。在他看来,综保区除了是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还是国际自由贸易的重要门户枢纽节点,在主动融入“双循环”中能够更好实现动能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