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一萌
在生态文明上升为我国国家战略的背景下,生态农业作为资源、环境、效率、效益兼顾的复合性农业生产体系,成为协调我国农村人口、资源和环境关系,解决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
新时期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面临挑战
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我国有5000万亩耕地受到中、重度污染;全国因草原退化、耕地开垦、建设占用等因素导致草地减少1.6亿亩,具有生态涵养功能的滩涂、沼泽减少10.7%,冰川与积雪减少7.5%;局部地区盐碱地、沙地增加较多,生态承载问题日益突出。我国每年大概要用相当于1亿吨的化肥,超出了国际公认安全线的一倍,化肥使用效率比国际低50%。
随着城镇化推进和农村生活方式转变,农村生活废弃物由原来主要是可分解生物质垃圾,变成大量的难降解垃圾。农村传统的家禽家畜散养方式逐渐被小型畜禽养殖场取代,未进行科学处置的畜禽粪便成为农村的重要污染源。
发展生态农业需要系统性思维
生态农业既是一种环境生态保护战略,也是一种农村发展战略。发展生态农业作为一个农业生态经济的复合系统而运行,能够通过农业经济系统、农村社会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的综合统一和同步优化,基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系的多个要素,综合运用生态系统方法来解决农业与农村良性循环发展的三大支柱性问题——环境生态保护、农业生产优化,以及最终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与质量的提升。将生态农业作为一种发展模式进行打造,更要用外在的系统性思维来考量并设计这一模式能够有效运行的环境、条件、要素、机制等。
借助科技与制度创新探索新思路
形成有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促进生态农业发展。建立以国家投入为基础、地方投入为支撑、积极调动农业生产经营者自发投入、鼓励社会资本力量参与投入的生态农业多元化投入机制。财政应通过生态补偿等方式,设立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支持生态农业示范工程建设等,以此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运用贴息、补助、以奖代补、投资参股的方式,引导、吸引民间资金、社会资金加大对开发生态农业的投入。地方通过整合各类农业专项资金和奖扶机制,集中投入生态农业,最大限度地提升项目资金的规模效益。对从事生态农业开发、生产和营销的企业和个人给予政策优惠和资金扶持,制定和完善有利于生态农业建设的财政、税收、信贷、贸易、土地、风险投资等方面政策,以便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据《光明日报》报道,引入新的经济运行与生态治理理念,打造生态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如可实行农业资源有偿使用和农业生态补偿制度。发展生态农业,应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根据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等,建立使用资源付费和谁污染、谁付费制度,通过这一调节手段有序实现耕地、河湖休养生息。坚持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完善对重点农业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农业生态补偿制度,完善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农业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制度。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