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视角

县域经济发展离不开绿色生态农业和新型职业农民

培育职业农民,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良性循环发展的必由之路

□ 谷亚华

“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重要问题。因此,涉及“三农”问题的绿色生态农业、新型职业农民与县域经济发展这三个概念是近年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政策中频频出现的关键词。那么这三个概念之间有何联系?如何促进三者有机统一?本文通过概念界定,探讨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并进一步探究三者有机统一的路径。

三个概念的界定

所谓县域经济是指县域行政区范围内的经济,属行政区经济。“县域经济既包括具有一定城市经济属性的城镇经济,也包括具有乡村经济属性的集镇经济和乡村经济”(戴宾 2018)。各个县区虽然在行政区管理方面大致一样,但由于自然地理、自然条件、地形地貌方面的不同,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发展路径、发展模式也有所不同。

所谓新型职业农民,学界尚未达成共识。但大部分学者均认为,新型职业农民,不是传统农民或一般的职业农民,是指居住或者主要生活在农村,具有较强的知识文化素养,掌握一定的现代农业生产技能,以从事农业的生产、经营或相关服务工作作为自己主要职业,并以此获取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农业从业人员(黄佩红等 2017)。学者邱立民等认为新型职业农民有如下特征:新型职业农民具备较为开阔的视野与观念,是社会化大市场的主体,其生产经营活动是面向市场的,并充分利用市场来获得投资利益的最大化,生产经营过程带有较强的商业性;而且,劳动稳定性较高,农村劳动人口将此作为一种长期的职业,甚至是终身职业,并积极为此培养接班人。

绿色生态农业是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复合概念。所谓绿色农业是指充分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先进工业装备和先进管理经验,以促进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和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协调统一为目标,以倡导农产品标准化为手段,推动人类社会和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模式(崔楠等 2010)。而生态农业是指为实现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目标,以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为指导,根据社会的需要,在传统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采用生态经济管理的方法,通过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资源高效利用,进而建立起高产优质、生态循环、生态文明相统一的新型农业综合体系(许鹏2018)。因此,绿色生态农业即是绿色农业与生态农业有机统一形成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模式。绿色生态农业体现了运用先进科技和资源循环利用的特点,因地制宜,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使农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

县域经济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内在联系

从县域经济概念界定中我们看到,以农业经济作为主体的乡村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国家提倡美好乡村建设、健康中国和环境保护的今天,农业经济也不再是传统的农业经济,而是国家提倡的绿色生态农业经济。尤其是在矿产资源不发达、传统工业衰落、环境污染严重的平原、山区和丘陵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托绿色生态农业来促进经济转型;而绿色生态农业的生产和管理主要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先进工业装备和先进管理经验,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有机统一,因而,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又要依靠有知识、有技术、有创新意识和开拓意识的职业农民以及职业农民的培育。

因而,县域经济要转型发展离不开绿色生态农业产业化,绿色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未来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模式;而绿色生态农业发展又离不开具有创业意识和创新思维,懂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以及电子商务的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是现代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的主力军;而职业农民要稳定、持续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都依赖于绿色生态农业产业化和县域经济的良性持续发展。在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与新型职业农民是相互依赖的有机统一体。因此,如何通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素质,促进绿色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缩短城乡差距,从而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凝结在生产力各个构成要素: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力中,并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助力器。在生产力三要素中,最重要、也是最活跃的是劳动力即人的因素。因此,作为绿色生态农业生产主要劳动力的新型职业农民是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虽然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富足,但有知识、有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懂科学管理和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却严重匮乏,因此,要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首先要培育大量新型职业农民。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基础上发展生态绿色农业,推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和生态良性发展。为此,笔者提出以下策略。

一是县乡各级政府要登记、召集外出打工无门而返乡的农民和中小学辍学或毕业的新生劳动力以及一直留在农村以传统农业为生的农民,大力创办农民职业培训学校,开设农林牧副渔各专业生产技术以及农林牧副渔产品精加工技术培训班,并通过互联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农业科技生产能力,扩大农民在农村、乡镇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就业人数。通过组织农民,借助互联网和职业培训学校,培育一大批精通电商的农民,让农民通过互联网销售绿色农业产品,增加收入。

二是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形成绿色农业全产业链,扩大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缩短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各县级政府要关注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的优势,政府要通过财政和优惠政策支持鼓励传统企业转型到绿色生态农业的精加工方面,为绿色生态农林牧业生产解决后顾之忧,提高绿色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绿色农林牧产品的多样化。如将核桃加工成核桃粉、核桃露,与枣一起加工成核桃枣粉、核桃枣露、核桃饼;将核桃、杏、桃、梨等林下饲养的土鸡鸭鹅加工成品牌熟食,将梨、桃、杏等鲜水果加工成饮料、果脯、罐头、醋、酒等;在山地和林地饲养猪牛羊,进行冷冻加工等,打造自己的品牌,销售到各地。这不仅能够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而且能够解决大量的从农村迁移到城镇的无业人口,增加新城镇人口的收入,减少迁入城镇的农村人口外流,从而减少留守儿童和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促进县域基础教育稳定发展,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使县域经济发展走向良性循环道路。

三是组织和鼓励更多有资本和技术的管理人才、创业人士创办生态农业公司,承包农民无能力管理或不愿管理和废弃的平川、丘陵、林地和山地,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种植经济价值较高的中草药、名贵树木、花草,扩大种植果林,如核桃、板栗、猕猴桃、葡萄、桃子、柑橘等,嫁接高产量、高质量品种。充分利用一切地上资源,在果林下科学养殖土鸡鸭鹅,以及猪牛羊,使动植物在自然和谐中共同生长,相得益彰。鸡鸭鹅,猪牛羊在林地和山地能够呼吸新鲜空气,吃上新鲜草虫,果林又因为得到动物排泄的有机肥和呼出的二氧化碳而更好地生长。这些绿色生态农业公司生产的无公害、无污染的鲜果和鸡鸭鹅蛋、鸡鸭鹅肉、猪牛羊肉,与乡镇加工企业合作,经过精加工后可以销售到各大城市以及全世界,逐步打造自己品牌。这样,绿色生态农业生产公司与城镇和乡镇绿色加工企业以及销售行业分工合作,进行一条龙生产和销售,形成生态农业产业链,促进县域经济良性发展。

(本文为2016年第二批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城镇化背景下山西省农村人口因素对县域经济发展制约性及其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2021-01-20 培育职业农民,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良性循环发展的必由之路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34465.htm 1 县域经济发展离不开绿色生态农业和新型职业农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