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 俊
双高计划,即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是继普通高等教育“双一流”工程后,我国职教领域的一次重大决策,是回应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加速高职教育改革的行动指南。对于全国院校而言,这不仅是对入选院校办学经验的高度肯定,也是难能可贵的机遇与挑战,以此将新时代思政教育融入进去,将会极大地助推全国院校进一步高质量发展,也将进一步推进全国双高院校改革的发展。
适时而变深化改革
我国职业院校教育发展大致经历了4个步骤,即恢复重建、初始发展、深度革新、创业进步。实行中高联合发展、校企联合发展,注意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相适应,为我国建设发展提供了大数额的高技术人才,在各条战线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改革发展以来,我国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合理且积极地调整相关的教育结构,促进职业教育平衡、稳步、快速的发展,为我们教育事业发展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坚持构建符合经济转型升级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坚定不移地走符合当地发展需要的现代特色职业教育之路,坚持创新,增强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改革职教体制机制,形成政府主导的良好格局,坚持依法治教,重视职业教育法律和制度建设。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把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强调提高人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因此用思政教育推进双高院校改革也成为重中之重。
新时代的当下,大多学生是养尊处优的独生子,少数同学缺少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对自主学习缺少主动性,很难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大数据横流的新时代下更是追求游戏享乐,知识储备量较为匮乏。对此症状,学校应着力优化理论方法教学,提升学生自身素质。应做到做好教学方法的革新,合理分配课时,使学生劳逸结合。应做到以理论方法教学提升学生文献阅读量,提升其自主学习阅读的积极性,还应做好考核方式评价机制,使考核方式更具有灵活性、合理性,从而达到提升双高院校教育教学的质量。
与此同时,学校也做好人才强国的宣传,抓好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理念,落实响应国家对双高人才的殷切希望。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将新理念积极落地,发展新思路、新理念,培养新双高人才。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促进双高教育激发新的活力、找寻新的规律、优化教育体系、拓宽教育资源渠道、促进教育引领其他行业共同发展。切实改进民生,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与决战脱贫攻坚相呼应,加快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做好全面改革,做好城乡均衡发展等战略目标。提高双高学生的教学质量保障水平、为教育事业发展奠基、提升教育事业质量、提升师资团队力量,使其跟上新时代的要求。
此外,各政府应认真落实双高院校改革优先发展。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改革、提升综合实力、切实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做好学生家长满意的教育,加大落实程度。不断深化改革,迎合中国新时代适时而变,沿着人才培养、双高计划、素质教育一直发展下去,更要狠抓狠打改革措施的施行。
突出思政教育作用
2018年,“双高计划”逐步纳入国家工作要点,经反复酝酿,成为当年的工作重点,而后在2019年,国家先后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教育现代化2035》,正式成为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由教育部、财政部组织实施。因此,我们应该集中力量做好持续发展,紧跟党的领导,认真落实党的计划和政策,引领改革落实,形成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结构,实现双高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以学校思政教育工作为核心,联合推动整个思政教育工作的进行。在学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工作应具有针对性、时效性、新颖性,把一些老旧东西革新,腐朽东西剔除,做好全面革新的学校思政工作,真正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好好利用课堂教学这个方式。促使学生自觉做到爱岗敬业、勇于创新,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和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路线,使之能契合党对双高计划人才的培养需求。以学校思政教育工作角度切入德育建设,根据专业特色做好各专业领域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构建思政课堂、课堂思政、人文素质教育三维度立体化的思政教育体系,充分利用好新媒体,如慕课、云课堂等渠道,促进学生全方位提高思想政治领域的修养,真正做到三全育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和社会发展的新潮流,职业院校培养的技术型人才得到了广大企业的高度认可。对此,全国各院校在搭建技术、技能学生养成机制中,应该应时而变时刻做好调整和准备,作出及时的战略部署,同时还应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应时而变,做好随着双高建设而随时改革的前进准备,以保证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很好地融入新时代下的企业和行业群体当中去,实现与时代、与企业的双向接轨。
当前,习近平总书记时刻关心着中国高校教育问题,这是时代所需,更是党对人民关心的深刻体现。各双高院校应在思政教育中融入共情能力和感染力,使学生拥有获得感和成就感,形成一种院校与社会相连接、院校与家庭相联系的有效辐射圈,营造一种优质的生活学习氛围。把握新时代的发展潮流,高度聚焦如何树人。紧紧围绕三全育人目标,以思政教育为抓手,进一步助推双高建设工作。
(作者单位: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