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 华
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提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勾画了推动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宏伟蓝图。
5年来,沿江省市以钉钉子精神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整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转折性变化,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正在绘就。
浩荡长江是沿江省市的生产、生活水源。水环境治理得好不好,直接关系着沿江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曾经,由于沿江产业发展惯性较大,污染物排放基数大。一些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生活污水直排问题不同程度存在。
5年来,沿江省市明确劣Ⅴ类国控断面、排污口、黑臭水体等8个专项行动,制定工作方案,按照清单实施管理,紧盯不放,一抓到底。
如今,沿江省市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能力显著提升。一大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被关停取缔,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超过8000家。
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负责人表示,经过共同努力,长江流域水质发生显著变化,首次实现劣Ⅴ类水体“清零”,干流首次全部实现Ⅱ类及以上水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提升。
长江曾是渔民的生计来源,也是重要的生物基因库和珍稀水生生物的天然宝库。近些年来,长江生物多样性指数持续下降,珍稀特有物种资源衰退。禁渔是保护长江生灵的关键之举。
从2021年1月1日零时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开始实行10年禁渔。倪广才和沿江十几万渔民兄弟已经“上岸”,告别了在水里讨生活。不少人还自愿成为母亲河的“守护者”,护卫着万里长江的生灵。
目前,“一江两湖七河”和332个水生生物保护区重点水域中8.4万艘渔船、18万渔民已全部提前退捕上岸;各省市自主确定的其他水域退捕任务已经完成94%。
“必须拔掉插在江岸的‘刺’,以壮士断腕的决心,集中整治矮围、码头、砂石场等。”云溪区陆城镇党委书记、镇长江岸线港口码头专项整治指挥部指挥长方洪说。
当地强化行政执法,打击非法养殖、非法捕捞、非法采砂、侵占河湖岸线等行为,岸线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眼下,岸线生态复绿提质全部完成,共植树近6万株,一幅水清岸绿的生态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5年来,长江岸线整治全面推进,1361座非法码头彻底整改,2441个违法违规项目已清理整治2417个,两岸绿色生态廊道逐步形成,沿江城市滨水空间回归群众生活。
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肥沃的土壤值多少钱?
1.6亿元。这是位于浙江省丽水市山区一个普通村庄生态系统的生产总值。丽水市遂昌县大田村成了首个进行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的村庄,为当地村民的生活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位于大田村的浙江盛华酿造有限公司厂房里,酿酒师傅们正通过传统工艺酿造米酒。“我们生产的米酒品质高,得益于大田村的山泉水。”公司总经理杨锵说。
坐拥绿水青山的丽水,不断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将山水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助力当地经济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这一变化的背后,是干部群众发展理念的转变。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给沿江省市敲响警钟、立下规矩、划定红线。
5年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逐步成为沿江省市的共识,日益深入人心。一些地方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获得合理回报,让破坏生态环境付出相应代价。
从2021年3月1日起,长江保护法即将正式施行,法律对禁渔、采砂、污水处理、危化品运输、水生生物保护等作出明确规定,形成保护母亲河的硬约束机制。
承东启西、接南济北、通江达海、人文荟萃,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母亲河必将焕发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