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区域观察

“一核”带动 优势互补 协同发展

京津冀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从全局出发,发挥各自优势,逐步探索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实现共建、共管、共享、互利

开栏的话:党的十九大提出,要通过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2016年~2020年,是区域协调共进、互利共赢的五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国一盘棋,不断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等一个个国家重大战略,打通区域协调发展“经络”;支持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各大区域板块良性互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向纵深推进,一盘纵横联动东西南北、统筹联通国内国外的发展新棋局正加快形成。回顾“十三五”展望“十四五”,本刊推出“区域发展这五年”系列报道,梳理回顾“十三五”我国区域发展成就,展望“十四五”规划蓝图。

□ 本报记者 于 馨

北京“瘦身提质”、天津“强身聚核”、河北“健身增效”,“十三五”期间,北京发挥“一核”的辐射带动作用,携手津冀两省市,系统推进,协同发展,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从全局出发,发挥各自优势,逐步探索突破了部分体制机制障碍,在产业、交通、生态、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实现共建、共管、共享、互利,围绕首都形成核心区功能优化、辐射区协同发展、梯度层次合理的城市群体系,一个绿色、智慧、宜居的世界级城市群在华北大地崛起。

摒弃“大而全”

“减”出高质量

截至2020年10月,北京市累计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2154家,阶段性完成集中退出工作;疏解提升区域性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773个,不予办理新设立或变更登记业务累计达2.33万件……从集聚资源求增长,到疏解功能谋发展;从放弃“大而全”的工业体系,到腾笼换鸟、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十三五”期间,北京紧紧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以减量倒逼集约高效发展,在更大范围优化配置资源要素,探索经济发展从“量”到“质”的重大转变,构建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相适应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发挥“一核”辐射带动作用,持续增强与津冀协同联动,推动协同发展取得积极进展。

国家会展中心(天津)是商务部和天津市政府合作共建的重点项目。项目总建筑面积将达到134万平方米,水电气按工业展览标准设计,全面建成后将成为中国北方规模最大的国家会展项目。“国家会展中心(天津)在功能定位上就是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一个具体举措。”国家会展中心(天津)有限责任公司党群工作部主任邓丽宙表示。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市委市政府京津冀协同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李文红表示,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也是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优化提升首都功能的先导和突破口。

北京市制定实施了全国首个以治理“大城市病”为目标的《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以下简称《目录》),明确了新增产业和功能底线,从源头上严控非首都功能增量,与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存量政策形成“组合拳”,以减量倒逼集约高效发展,优化提升首都功能。

自实施以来至2020年11月底,《目录》从严调控的采矿业、农林牧渔业、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的存量市场主体占比由2013年底49.6%降至32.7%,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科技、信息、商务、文化的存量市场主体占比由2013年底的34.3%升至50.6%,在严守功能底线的同时,为高精尖经济结构构建打开了更大空间。

2021年6月24日~27日,首届“中国建筑科学大会暨绿色智慧建筑博览会”将成为国家会展中心(天津)的首展。邓丽宙介绍说:“首展将有全国各地尤其是京津冀的大批企业和机构参展。同时,我们也在积极吸引来自北京和京津冀其他地区的大型专业展来国家会展中心(天津)举办。比如规划面积25万平方米的中国(天津)国际汽车展览会,就是我们从北京引入的新展。”

近年来,京津冀三地强化产业协同总体设计,主动谋划产业转型,围绕产业规划、园区共建、项目落地、产业链构建等方面强化工作衔接,推进重大问题解决。三地相继制定了《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加强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加强产业协同发展备忘录》等具体政策,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产业疏解政策体系和协调统筹机制。

从“育翼”到“展翼”

“两翼”联动发展

“如果形象地比喻,‘两翼’已经从规划等‘育翼’阶段转入基础设施、服务设施、深化改革等‘展翼’阶段,很快将实现‘振翼’,带动京津冀世界级城市建设的起飞。”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马庆斌说。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以下简称“新总规”),提出了“一核两翼”的总体空间结构。“一核”为首都功能核心区,“两翼”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通过规划衔接和政策的对接,实现“一核两翼”功能分工、协同发展的创新格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

“十三五”期间,北京把支持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作为北京分内之事,将雄安新区和北京发展“一体谋划、统筹考虑”,做到雄安新区需要什么就主动支持什么。与河北深签署共同推荐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合作协议,确定8个重点合作领域以及一批先期支持项目。

北京十余家市属国企积极参与支持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提升创新发展水平,共同推进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规划建设,引导更多北京创新资源在雄安新区布局发展。此外,北京市加强雄安新区接驳顺畅的交通体系建设,建成京雄高速等项目,实现交通路网顺畅衔接,为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提供支撑。

另外,围绕重要“一翼”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市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以最先进的理念、最高的标准、最好的质量,全力以赴把城市副中心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紧紧围绕对接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疏解,发挥对疏解非首都功能的示范带动作用,并通过副中心的建设,辐射带动廊坊北三县地区协同发展。

截至目前,北京市级行政中心已正式迁入城市副中心,第一批搬迁涉及35个部门、165个单位、约1.2万人,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开园,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三大建筑进入主体结构施工阶段,广渠路东延通车,环球影城主题公园进入设备调试阶段,预计2021年5月开园。截至2020年10月,70家机构落户运河商务区,高端产业加快聚集。另外,通州区与廊坊北三县协作发展,带动北三县产业升级和城市软实力提升。

城市副中心党工委常务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通州区委书记曾赞荣表示,未来5年,城市副中心将每年保持千亿元以上投资强度,一年一个节点,实现城市框架基本成型。一批市民关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民生工程将持续推进,同时加快与北三县等地区的协同发展,努力把副中心打造成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

激活协同“脉络”

重点领域新突破

2021年1月4日,北京市生态环境局通报称,北京市空气质量改善取得标志性、历史性突破,大气环境中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首次实现“30+”,为38微克/立方米。2020年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76天,较2019年增加一个多月。这片曾受雾霾困扰的区域,“高颜值”的蓝天白云越来越多,其背后是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的持续推进。

让京津冀三地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协同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三五”期间,北京、天津、河北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在交通、生态、产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重点领域实现了新突破。

协同发展,一体化交通网络“连起来”。作为协同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京津冀交通领域实现率先突破,形成了以轨道交通委骨干的多节点、网格状、全覆盖的区域交通网络。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运,形成“双枢纽”格局。“轨道上的京津冀”加快打造,京张铁路开通运营,环首都“一小时交通圈”逐步扩大。市域内国家高速公路“断头路”全部消除,公路交通更加便捷通畅。京张、京雄城际北京段、大张、张呼、崇礼铁路开通运营,京滨、京唐等铁路加快建设,津兴铁路开工建设,石雄城际、雄商高铁、雄忻高铁等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兴延高速、延崇高速平原段、唐廊高速天津段一期与唐山段开通运营,津石高速、延崇高速山区段加快建设。天津滨海国际机场T3航站楼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张家口宁远机场改扩建项目的飞行区工程完工并复航。

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表示,“十四五”期间,在京津冀地区,新开工项目约1000公里,加快构建“四纵四横一环”通道格局,形成北京、天津中心城区与新城、卫星城之间的“一小时通勤圈”,京雄津保唐“一小时交通圈”。

协同发展,生态环境“好起来”。“十三五”时期,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协同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京津冀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已经从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深化到山水林田湖草治理修复的全面发力。三地协同制定出台的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为全国首部区域协同立法;潮白河和引滦入津跨区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为环京津区域生态建设注入新的动力……随着京津冀大生态格局的构建,区域内群众也将享受到越来越丰富的优质生态供给。

“‘十四五’时期,北京在继续深入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同时,将扎实推进区域协同治理,进一步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为建设美丽北京奠定基础。”北京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刘贤姝说。

协同发展,产业对接协作“串起来”。产业协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三地以搭建产业合作平台为抓手,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对接活动,“4+N”产业合作不断增强。其中,立足高端装备和重化工产业,重点建设北京(曹妃甸)现代产业发展试验区;立足大数据产业,建设北京·张北云计算产业基地;立足大健康产业,推动建设滦南(北京)大健康国际产业园;立足电子商务产业,推动建设天津武清电子商务产业园。此外,推动建设河北深州家具产业园,支持海淀、丰台、亦庄等,在秦皇岛、保定满城、廊坊永清等区域,打造了一批特色产业园。三地产业疏解转移对接协作步入快车道,一个布局更加合理、分工更加明确、优势相得益彰的京津冀区域产业体系日益成熟。

协同发展,百姓获得感“多起来”。“十三五”期间,京津冀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稳步推进。教育合作不断深化,北京市积极发挥优质教育医疗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学校联盟、结对帮扶、开办分校等多种方式开展跨区域教育合作。截至2020年10月,京津冀已经组建了16个高校创新发展联盟,成立了10个跨区域特色职教集团(联盟),多所北京高水平中小学与河北省开展合作办学。北京市还支持在京医疗机构与河北、天津等开展专科协作、远程诊疗、派驻专家等医疗合作,推进实施京张、京承、京保等重点医疗卫生合作项目36个。2019年6月,京津冀三地签署了“医疗保障协同发展合作协议”,加快推进京津冀异地门诊直接结算。2020年9月初,天津市62家定点医疗机构完成了京津冀门诊联网直接结算测试,顺利上线运行,进一步扩大了京津冀异地就医门诊医疗费直接结算医院范围。

协同发展,机制脉络“通起来”。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是区域合作最大的壁垒。“十三五”期间,京津冀地区逐步探索突破了部分体制机制障碍,整体协同性越来越强,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已初步显现。

“过去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总体上处于谋思路、打基础、寻突破的阶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需要下更大气力推进工作。”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林念修表示,未来,三地将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朝着既定的目标一步一步前进,一茬接着一茬干,一张蓝图干到底,努力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考中交出一份优异答卷。

2021-01-07 京津冀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从全局出发,发挥各自优势,逐步探索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实现共建、共管、共享、互利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34093.htm 1 “一核”带动 优势互补 协同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