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征学 张庆杰
制造业是创新的源泉,是稳就业的关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老工业城市制造业基础较好、人才资源富集,是稳制造业比重的主战场。要加快从要素成本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变,坚持做优存量和做大增量并举,提升基础能力,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谋划制造业竞争优势重构
紧紧围绕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的目标,依托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园区、科技创新走廊等平台,加快搭建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等载体,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做好“减法”和“加法”,改造提升“老字号”,巩固壮大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创新商业模式,促进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深度开发“原字号”,推动传统优势产业链条向下延伸,不断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培育壮大“新字号”,推动资金链、服务链、产业链和创新链对接,积极发展新产业新产品,支持多层次、分阶段、递进式科技型企业成长,加快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围绕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承载力 谋划制造业竞争优势重构
顺应新冠疫情后产业布局更短、更有弹性的新趋势,按照研发在中心、制造在周边和孵化在中心、转化在周边的思路,推进都市圈和城市群制造业协同发展,加快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培育制造业发展平台,全面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支持老工业城市与城市群内中心城市在发展理念、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人力资源等全面对接,探索建立园区对园区、孵化器对孵化器、平台对平台的合作共建机制,鼓励老工业城市融入城市群产业链,提升产业专业化水平。同时,紧密对接中心城市创新资源,合作共建重大技术研发平台,拓展创新发展空间,不断提高产业发展技术含金量。
围绕高质量发展 谋划制造业竞争优势重构
遵循“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的思路,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数字赋能步伐,大力促进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应用。结合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和智慧城市建设,打破数据烟囱壁垒,加快建设大数据中心,协同推进大数据交易平台、电子商务、软件服务业、高端产品制造、创业创新等大数据相关产业发展,形成以数据中心为核心、大数据相关产业齐发展的产业格局,推进数字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新技术扩散的制度环境,将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政策进一步拓展至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等领域,探索技术创新推广应用保险机制,加快健全新业态新模式的准入和标准规范。不断完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认证认可”三级管理体系,以质量、安全、能效、环境技术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支持企业推广应用智能制造和精益管理,提高质量控制、能耗和安全管理水平。加大对检验检测认证、计量测试、售后服务品牌建设等领域重大服务平台和研究设计,提高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
围绕产业融合发展 谋划制造业竞争优势重构
推进信息技术、信息产品、信息资源、信息化标准等信息化要素在工业技术、产品、装备、管理、基础设施、市场环境等各个层面的渗透与融合,把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深度融合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水平。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支撑能力,引导和支持制造业企业延伸服务链条,从主要提供产品制造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集成总承包服务转变,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充分发挥老工业城市历史遗迹丰富的优势,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全方位融合互动,打生态牌、吃旅游饭、唱文化戏,大力挖掘弘扬地方的优秀文化遗产,延续老工业城市的历史文脉。
围绕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谋划制造业竞争优势重构中的分工协作
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增强监管透明度,确立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落实产业政策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快创建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搭建高技术产业发展平台,引领项目、资源、人才、政策等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争取上级政府支持,设立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国家工程技术实验室,扶持行业检测平台、产品认证中心发展,打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引进培育孵化器、加速器运营单位,推进加速器建设,形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区”的完整孵化链条,植入制造业创新“基因”。加快建立产学研科技创新联盟,支持企业开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培育竞争力强的名企、名品、名标、名牌。用好用活科技计划项目专项资金,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形成多方共同投资、共同管理、共享成果的新型项目管理模式,构建和强化研发投入体系。
(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