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政企智库

关注高校生态环境中的智库成长

——浅析高校智库建设的三个矛盾

□ 沈国麟

高校智库是在高校学术生态环境下生长出来的科研组织。高校智库建设所面临的矛盾是这种新型科研组织与原先高校学术生产机制之间发生的矛盾,包括学术研究和咨政研究的矛盾、实体机构与虚体机构的矛盾和学科建设与智库建设之间的矛盾。

学术与咨政研究的矛盾

学术研究和咨政研究本来没有对立矛盾。学术研究偏重基础理论的研究,咨政研究偏重应用对策的研究。二者研究的问题有差别:学术研究注重发现事物的普遍规律,注重理论创新以解释世界,而咨政研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注重提出对策以改造世界。

高校智库的研究无疑属于咨政研究。本来咨政研究和学术研究并不矛盾。理论是对策的基础,对策也检验了理论的有效性。但是,在高校的整个环境中,围绕着学术研究和咨政研究建立起来的体制机制之间存在矛盾。在建设新型高校智库之前,高校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已经建立了一套学术研究的评价激励机制,如职称的晋升奖励,依据的是发表专著、中英文论文、国家和省部级的课题等指标。但是,高校智库的成果包括政府部门采纳批示、参与法规政策的制定、给领导上课、在媒体上发言等等,而这些指标很难纳入原先的学术评价体系。

一些学校开始尝试在原先的学术评价机制内加入有关决策咨询成果的内容,最常见的就是获得一定级别批示的专报可以换算成一定级别刊物的学术论文,获得一定级别批示的专报可以获得相应的物质奖励。但在学术委员会的心目中,在权威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其分量是专报不能与之相比的。

引进人才也遇到类似矛盾。某家高校智库调研,智库主任反映该智库想引进一名曾经在世界银行工作的人才,但他没有博士学位。而学校规定,凡是学校引进人才,必须有博士学位,特别是海外名校的博士学位。而这位人士又特别适合智库研究。后来虽然经过种种努力,引进还是以失败告终。

学术研究和咨政研究也是摆在高校青年教师面前的一对矛盾。智库一定要有梯队建设。而被选为高校智库后备力量的年轻人往往在学术研究和咨政研究面前充满矛盾。如果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咨政研究中去,出的成果在学术评价中未必得到认可。诚然,一流学者是可以在两者之间游刃有余的。没有深厚的学术底蕴,智库研究无法达到很高的水准;而优秀的学者,一定是对现实问题保持长期的兴趣与关注。但是,在成为优秀智库学者的成长过程中,侧重学术研究还是咨政研究,依然是摆在学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实体与虚体机构的矛盾

一流智库当然应该是实体机构。在中办国办印发的文件中,特色新型智库的第一条标准就是“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相对稳定、运作规范的实体性研究机构”。在高校中,实体性的研究机构一般指那些有独立编制、财务和人事权力的学校二级机构。事实上,新型智库在高校内究竟应该实体化还是虚体化尚处于争论阶段。

如果是在原来的研究机构基础上“翻牌”或者发展成智库的话,实体化就比较容易,因为原来的研究机构就是实体。如果要在高校内重新建设一个新型智库,那么实体化就困难重重。学校要给予智库二级机构的地位实属不易,何况还要配备专门的办公场地、研究人员和行政人员编制,这样做更是难上加难。

实体机构比较稳定,有自己相对独立的财务权和人事权,能够使用经费和聘用人员,这些条件对于智库专业化的发展至关重要。但一些高校领导还有担忧,认为如果把智库做成完完全全的实体机构,久而久之会把智库“做死”。因为只有特定的人从事智库研究,外面的人无法参与,智库会与整个学校脱节,成为一个“孤岛”。相反,如果是个虚体机构的话,则比较灵活,依托于相关院系,能进能出。

笔者所在的上海市高校智库研究和管理中心曾经在2015年对全上海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做过统计,统计结果是一共有1981家大大小小的研究机构,其中有很多僵尸机构、名片机构。虚体机构一旦没有资金的投入,很容易成为僵尸机构和名片机构。而实体机构又很难拿到学校专门的编制和财务、人事权。这反映了智库机构和学校关系上的一种矛盾和两难。

学科与智库建设的矛盾

在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中,一流学科的建设被提到与一流大学建设相提并论的高度。可以说,没有一流的学科,也就没有一流的大学。但智库所进行的咨政研究往往是跨学科的。战略和政策问题的谋划与解决并不能靠单一的学科。咨政研究往往需要多个学科协同研究。在高校这样的环境下,多学科的协同会遇到诸如成果认定、资源分配、跨系合作、团队融合等诸多问题。

就这一点而言,学科建设和智库建设存在着矛盾。有的高校智库在人财物管理上没有任何自主权,写报告时临时从不同学科中凑人干活,但这些人为了最终成果的署名先后闹得不欢而散,不同院系不同学科之间发生矛盾;有的高校智库为了运作方便,干脆与院系合二为一,教学科研分工模糊,自身定位不清,也无法组织起跨学科的研究;有的高校智库则纯粹靠学术带头人的个人威望拉起一批跨学科的队伍,丝毫没有体制机制上的保障。

解决矛盾的主要路径

高校智库建设中的三个矛盾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如何在实践中使得对立的矛盾达到更高层次上的统一,是任何高校智库的建设者都要面对的问题。

解决学术研究和咨政研究矛盾的路径是探索分类评价机制,即把对咨政研究的评价和学术评价区列开来,建立一套完善的咨政研究的评价体系。学术研究和咨政研究本身并不对立。两者都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有科学的研究方法,不同在于学术研究最终为了理论创新,而咨政研究需要提出战略和政策方案。

据《光明日报》报道,实体机构与虚体机构的矛盾可以采用“虚实结合”的方式来解决。一部分研究人员为固定成员,另一部分为兼职人员,或者智库运营人员为固定聘用人员,而研究人员实行临时招聘制度。高校智库可以实行“小平台、大网络”的运行模式,在保持一定数量的专门智库人员的同时,聘请大量的校内外兼职研究员,以此来建立校内外相关研究力量的协同机制,联合开展咨政研究和智库活动。

高校是一个非常复杂庞大的生态系统,智库在这个生态系统里究竟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是需要每个高校领导深入思考的。不能把智库建设成为高校系统里面的特区,变成“孤岛”,也不能让高校智库的生长破坏了高校原有的生态系统。高校智库应该关怀真正的中国问题,也正是中国实践中不断涌现出的中国问题,才能真正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研究和发展。

(作者系上海市高校智库研究和管理中心执行副主任)

2021-01-06 ——浅析高校智库建设的三个矛盾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34078.htm 1 关注高校生态环境中的智库成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