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徐 军
自2019年被选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乡镇以来,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东坑村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模式和方法创新,推进形成了“管起来”“算出来”“转出去”可持续的“东坑方案”,初步形成了向全域旅游发力、向市场机制突破、向产业融合创新、向“600”推进“四大展示”重要窗口,力争在价值突破、市场交易、生态信用、产品标准、生态产业上寻求突破,形成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合力。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从顶层设计着手
形成“东坑方案”
东坑村是景宁“畲乡重镇”,地处景宁县城东南32公里,与浙、闽两省四县交界,是典型的少数民族乡镇、生态乡镇和后发偏远乡镇。
东坑村围绕“保护、利用、开发”三大命题,于2019年9月发布《东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示范建设方案》,从顶层设计着手,聚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多路径、高质量的“加”“减”“乘”“除”,推进形成“管起来”“算出来”“转出去”可持续的“东坑方案”。
“管起来”。东坑村主动地护好绿、添好彩,打造绿水青山新优势。持续推进全域空间优化、功能重构、形象再造、品质提升,精绘诗画乡村、醇郁乡愁、浓郁风情的“畲乡重镇”。打响蓝天、绿水、面源污染、美丽乡村“四大保卫战”,有力促进GEP和GDP的双增长。
“算出来”。2020年,东坑村委托中国(丽水)两山学院对全镇的2019年生态产品总值(GEP)和增量进行核算,2019年东坑村生态产品总值为41.57亿元,较2018年增加了1.99亿元,增幅为4.82%。东坑村积极创设土地流转基金,鼓励农户“借地、聚地”盘活生态产品价值。成立“两山”发展有限公司(镇联振发展有限公司),运营管理闲置农房、荒山荒地、经济效益欠佳的产业项目等村集体自然资产,让集体资源变成资产。借力“景宁600”品牌建设,探索白茶、香榧、畲医畲药等规范的标准认证和价格指导机制。
“转出去”。东坑村重点围绕生态农业、生态加工业、生态旅居业、生态文创业“四生业态”进行创新转化。通过乡村振兴的“两进两回”行动,深度挖掘开发东坑村竹木资源价值。依靠“两山”发展有限公司,实行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自然资源管理与开发实体化运作。
创新实践价值转换
努力破解五大难题
东坑村重点在价值核算应用、推进市场交易机制、创新绿色金融服务、谋划生态信用应用场景、构建生态产品标准体系等五方面破题,加快推进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相互支撑和转化。
2019年,在中国(丽水)两山学院支持下,东坑村完成2018年生态产品总值(GEP)和增量核算。2019年12月,东坑村获得政府采购奖励365万元,率先破题构建价值核算应用体系,促进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
东坑村大力推进“两进两回行动”,引入招商项目14个,落地10个,实现投资额6.4415亿元,有效带动东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积极探索以GEP预期收益作抵押向“两山”发展有限公司发放贷款机制,真正实现“两山”公司实体化、可持续性运营。围绕“绿谷分”、生态信用体系、数字治理等内容,以信用促治理,用心谋划生态信用应用场景。
此外,东坑村以“景宁600”品牌建设为依托,构建香榧、白茶、畲医畲药等优势农产品的质量认证;借力“丽水山居”品牌,以“头部民宿”带动,开展山地精品民宿产业的标准制定,实现“卖山头”“卖生态”与“卖山货”有机结合与价值量化。“景宁600”惠明茶产业形成规模化生产,面积约3568.93亩,白茶种植占比87.95%,年产值约2000多万元,建成500头规模生态养牛场,4万只规模的生态养兔场,努力实现山地特色农业标准化、规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