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发源
这儿离海边很近,小区环境堪称海口之最。随手拍几张照,如若少年刚长成。住久了不但没有失去新鲜感,反而有一种幸福荡漾的喜悦。时光发烫,高耸的宅楼正在惬意地午休。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四处弥洒,漫步在曲曲弯弯的小路上,温柔无限。那挺驿动的鼻子,仿佛闻到了花开的馨香。虽然静如止水,但屏息凝视,侧耳倾听,还是嗅到了她的精绽和清脆。
这是一位居住在海口“观海台1号”,网名为“波西米亚风”的业主,在自媒体上写的一篇《我家住在观海台》的散文诗。
把握海南新契机
打造高品位样板
“波西米亚风”笔下描写的场景,是一处名为“观海台1号”的住宅小区,位于海南自贸港海口市西海岸。
“观海台1号”高标准的设计、高质量的建设和管理,成为10年前海南省省会海口市为数不多的精品项目。2010年“观海台1号”小区完成,当年就被国家建设部评为“优质结构工程”“海南省小区建设样板工程”“免检工程”。此后,被中国房产信息集团列为海南十大优质小区中的榜首,并专为这个小区出版了中英文对照的附图画册。
沐浴着南岛冬日的暖阳,在荡漾着椰风海韵花园般的住宅小区里,笔者见到了“观海台1号”的创建者——中国援外专家、“柬埔寨王国一级功臣勋章”获得者、优秀企业家郭平。
壮实的身材,腰板挺直,黧黑的脸庞,乌黑的浓眉下闪动着一对深沉、朴实而睿智的眼睛,身高175cm,上身穿着深蓝色夹克,坚硬的肌肉更增加他那沉着、厚重的气魄——他是个待人真诚,健壮、稳重,经历过岁月与风雨洗礼的硬汉子。
人们没有忘记,2007年~2008年世界遭遇经济危机,海南经济低迷,房地产业更是一片萧条。海南经济如何寻找出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郭平认为应该从房地产入手,他决定开发海口西海岸。然而,当时,西海岸一片荒凉,没水没电没道路,到处是茅草、建筑垃圾和乱堆的弃土。
郭平从萧条中看到了海南发展的曙光,看到海南经济蕴藏的巨大力量。他决心不仅要把这个项目开发好,更要把项目建设成海南省标杆项目和海南第一的样板工程。自从郭平走上企业的道路,他为自己立下了目标:要让居者有其屋,建海南最好的房子。
混凝土是房屋结构的重要部分,郭平要求全部高于国家标准做成清水混凝土(不再抹灰只刷涂料)。小区的施工现场和生活办公区,则完全按国家文明样板工程标准实施,专用18亩地建设生活区和办公区,施工、生活、办公完全分开并且功能完善,各种标识清晰,生活区还增设了农民工培训学校、篮球场、体育活动室、员工娱乐室、花园等,三个区域都有专人值班巡查进行管理,还按标准和制度对员工和班组进行评比,对优秀者进行奖励。
为了最大化享受滨海景观资源,郭平让设计师把地势推高4米,同时,引入一条蜿蜒曲折的水系南北贯穿整个小区。无极泳池、水吧、叠水、喷泉、凉亭、雕塑小品、热带植被等,共同演绎美轮美奂的热带海岛风情立体园林景观体系。
小区建筑以人为本,充分利用海景、水景及园景资源,体现现代热带海滨城市风貌的建筑风格特色。坡式屋顶、简约的立面、板式结构、前庭后院、入户花园、底层架空生态休闲区、阳光生态车库,营造建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小环境有小区的高标准东南亚水岸风情园林,中环境有后花园式的公园和北面的约1万平方米街心绿地和大海,大环境有西海岸及其海口、海南的椰风海韵、阳光沙滩。
高品位的建筑,无论造型、户型结构、材料、色调、主体和细部的设计、施工都力争精美,大部分房屋前看海、后看公园、近看小区园景,前后无遮挡。
观海台项目的巨大成功,为低迷的海南增添了亮丽的一笔。郭平认为,这个项目的价值意义在于:作为民营企业,不以收益为目的,要为行业和区域的发展付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使本地区的房地产业提升到更高的水平。在这个思想指导下,“观海台1号”项目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以高质量为抓手,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为推动海南优质房地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
微风吹皱平静的池水,漫步在树荫环抱清澈见底的泳池边,郭平的思绪回到了长江之滨。
苦乐年华结慧根
咬定青山不放松
60多年前的农历腊月二十八日,郭平在四川省泸州市出生。父亲每天早出晚归,郭平每周日和父亲见一面,这一天,父母一起洗衣服,打扫卫生。父亲是石匠,印象中从来没有休息时间,白天做重体力的工作,晚上开会加班。父母的工资难以维持一家油盐柴米,月底还得借钱过日子,一个月凭票吃一次肉。过年是郭平最幸福的时候,每年的生日是全家的团聚时刻,可以过个欢乐祥和的年。
50多年前的泸州没有水电,食用水要到长江去挑,用煤油灯照明。泸州原始的生活一切都纯天然,倒垃圾时在江边可以顺便用撮箕搂几条鱼回来。郭平儿时最惬意的事就是晚饭后一条街的孩子在一起玩各种游戏,午饭后到长江游泳。“尽管生活艰苦,还是在家人的呵护下幸福度过了童年。”郭平笑着回忆说。
1972年5月13日,郭平来到位于川黔边界大山区的叙永县正东乡黄泥坡双井四队,开始了长达6年的知青生活。那一年,郭平16岁,身高1.58米,体重只有46公斤。
知青岁月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在郭平身上也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在农村,有太多农活要干,背煤炭、种菜、磨面、挑水、做饭、洗衣服、补衣服、补瓷盆、缝被子,一样都不能少。郭平一开始什么都不会做,也做不好。3个月后,什么都会了。到后来,他还学烧瓦窑、挖煤、做木匠。每天“饿”字当头,郭平就盼着能吃顿饱饭,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调回城里有一份正式的工作。
改革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1978年8月25日,郭平离开一辈子都忘不了的双井四队, 调入了泸州市国营建筑工程公司工作。
“知青岁月,苦乐年华,我从稚嫩趋于老练,由狂热趋于清醒,由天真烂漫趋于沉稳老成。这些,是人生的财富,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打下了坚实基础。”郭平充满感慨。
泸州市国营建筑工程公司是泸州建筑业的骨干企业,有职工3000多人,郭平被分在工班,工作就是扛水泥、挖土方、运砂石、人工拌混凝土、运建筑材料等,数不清的重活、脏活、累活,每天都要付出极大的体力。而知青生活的锻炼,培养了他不怕吃苦的精神和朴实坚韧的性格。入职才3个月,他就被筛选为重点培养对象,到市里参加学习、培训。满怀着理想与信念,郭平坚守自己的职责,爱岗敬业,奋发进取,勤奋工作,榜样的力量融化在平凡的工作中。努力的成功,是苦根上结出的甜果。1986年2月,郭平终于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数年间,他从土木工程技术员、工程师一路晋升为公司副总经理。从一个乡下的小伙子成长为地方国企领导人,主管全公司的生产经营工作。
开弓没有回头箭
今生无悔走天涯
时代变迁,改革的浪潮如春潮奔涌。上世纪80年代末,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天涯热土吸引着四面八方有理想有抱负的一大批“闯海人”。
1996年5月,满怀豪情的郭平从泸州市国营建筑工程公司调任中国海南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当郭平踏上宝岛的热土,海南已经从经济高潮跌入低谷,遍地烂尾楼是那个时代最明显的特征。
郭平很失落,省会海口市南大桥旁边的狮子楼是很有名的市中心热闹街区,但上午10点钟经过时,两边店铺大门紧闭。“商场店铺人影都不见,算什么经济特区呢?”他有上当的感觉,想打道回府,回四川泸州老家。
是走是留?“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口念苏东坡的诗句,焦虑的心安静了下来。“开弓没有回头箭,今生无悔走天涯”,他决心已定。于是,郭平利用各种机会参加培训、学习。经组织推荐,郭平被海南大学和北师大联合创办的研究生班录取。他如饥似渴地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除建筑专业外,还涉猎民法、经济运行、经济法规、涉外企业管理、涉外的一般法规和礼仪等方面的知识。“书,能让我静下心来,也是帮助我行走天涯的明灯。”郭平说。来自北师大、海大的教授们讲授的经济理论为郭平打开了崭新的视野,为海南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骨干精英人才。
中国海南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隶属于海南省对外经济贸易合作厅,是海南涉外窗口企业,执行国家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对外援助任务。郭平被任命为该公司下属的建筑公司总经理,负责援外项目工程。
展中国责任风范
搭国际友谊之桥
1996年11月,郭平从非洲被召回国,担任中国海南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总经理兼法定代表人、党组书记。受中国政府派遣赴柬埔寨王国担任专家组组长,援助柬埔寨王国政府,全程负责建设柬埔寨皇家农业大学和师资培训工作。
1997年8月14日柬埔寨国内发生武装冲突,油库被炸、炮火连天,一片烽火硝烟,通信、道路、供水、供电全部中断。当时,中国在柬埔寨的侨民都已撤走。
郭平接到中国政府的命令,人员不撤,坚守岗位。柬埔寨首都金边市难民四处逃散,有些逃到了皇家农业大学园区里,郭平带领员工把建筑材料搭成了棚子供他们居住,危急关头,郭平沉着、冷静,不畏艰险,率领员工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了学校园区,展示了中国风范。
事件平息后,柬埔寨总理洪森主持召开了有中方大使、使馆人员、援助专家参加的慰问会,洪森总理亲自为郭平颁发了“柬埔寨王国一级功臣勋章”。
2018年9月,时任海南省委书记刘赐贵率领访问团赴柬埔寨王国访问,当他得知皇家农业大学是海南援建的,刘赐贵书记及访问团的同志尤为高兴和欣慰。正是像郭平这样一批又一批的援外建设者,搭建了国际友谊的桥梁。早在援助柬埔寨建设皇家农业大学之前,郭平就参与许多澳洲和非洲援助建设项目。1992年,他参加了援建南太平洋岛国瓦努阿图共和国“议会大厦”的建设和移交。“议会大厦”建于瓦努阿图共和国首都维拉港市后山高地,俯瞰整个美丽的海湾,是维拉港市的标志性建筑,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送给瓦努阿图的贵重礼物,是中瓦关系史上的丰碑,在民众心目中有崇高的地位。
此外,郭平还援建许多非洲项目,有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家乡非洲加纳的职业培训学校;也有坦桑尼亚的阿克康医院;赞比亚的卢萨卡和基特维公路;桑吉巴尔农场等。
郭平和他率领的援外员工们,以中国风范和中国精神,用辛勤的汗水和丰硕的成果,为中国赢得了世界的尊敬和赞誉。
人到中年重出发
栉风沐雨筑基业
中华大地,改革继续向纵深发展。2001年,海南省商务厅对中国海南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进行体制改革,政企分开。有人出国,有人回原籍,剩下的人继续留守。一开始,郭平感觉很迷茫。
如今,“下海”,国企老板变成了个体户。何去何从?这是人生的又一次历练,曾经并将继续经历的无数酸甜苦辣,只有当事人自己体味和担当。那时候,海南许多的项目停工,遍布海岛上许多的房地产都是半拉子工程,背后是一个个失败的故事。
“就从小项目开始做起吧。”郭平和几个同事成立了公司,开始了人到中年的又一艰辛的创业和新的人生旅程。那些日子,郭平对海南的建设项目和房地产状况做了调查,他得知,海口市海府路有个半拉子工程,裸露着风吹雨打许多年了,他决定拿来进行改造做商铺。他去找到房主,居然谈成了。当时,郭平只有十几万元,他借了30几万元,付了利息,总共50万元启动了。半年过去,曾经的烂尾楼脱胎换骨,被改造一新,成了该地段生意兴隆的店铺。尽管没赚什么钱,但这是下海后的第一步。
作为一名企业家,郭平带着家乡泸州的醇厚和泸州人与生俱来的朴实和坚韧,远赴天涯,艰辛创业,以勤劳汗水书写无悔人生。
郭平希望他的企业稳健发展,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让员工有依附感和归属感,不为生计而犯愁,企业就是他们的家。现在,他企业的员工们最长的已经跟随他20多年,风雨同舟,命运与共。因为,这个家,无论是风平浪静的日子,还是危难紧急的时刻,总有一个让他们安心放心的人。
率先垂范抗疫魔
诠释初心和使命
2020年初,一场前所未有的新型冠状肺炎病毒疫情,极大考验着中华儿女的意志和智慧,也考验着郭平的初心和责任担当。
勇士逆行,党员带头。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斗中,郭平率领企业的党员义无反顾奋战在抗疫一线。那些日子,他的身影,及时出现在每一个关键的岗位,每时每刻从不松懈,24小时随时处理突发的情况,动员和号召企业员工和全小区住户,严格执行政府指令,严格控制人员进出,对进出人员进行严格登记和信息采集,测体温,积极筹措捐赠抗疫物资,每天按时对电梯、楼道、公共区域严格控制进行消毒,及时清洁清理小区卫生垃圾……
在抗击“疫魔”的日日夜夜里,他率先垂范,以共产党员的模范行为,为员工生命“站岗”,诠释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带领大家奋战在防疫阻击战的最前沿,形成抗疫的强大合力,为小区和企业建立起一座安全的防疫堡垒,确保了住户和员工安然无恙。
悠悠长江水,茫茫大非洲,滚滚南海潮。60多个春夏秋冬,初心不改,一路走来,历经时代跌宕,饱尝人间风霜,跋涉千山万水,知青岁月艰苦的磨炼,异国他乡的惊心动魄,南岛天涯的艰辛拼搏,伴随改革开放的大潮奔涌,他用实业报国,以平凡而踏实的人生步履,谱写了一曲又一曲闯海人的壮歌。
“回顾自己的创业历程,虽有很多艰辛,但对祖国、对人民、对个人乃至企业发展,都是不可替代的收获和人生的宝贵财富。”郭平目视前方,内心充满着感恩和对人生的感怀:“感谢党!感谢中国!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郭平由衷地说。
(本文配图由郭平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