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瑞莹 曾 平
“这都是20世纪80年代的建筑,居民全是新光实业公司的职工。”新光居委会党支部书记罗大芬说,通过入户走访,共收集到35条意见建议并按照居民意见,对小区进行美化、绿化、亮化。小区外墙上还画上了反映新光实业公司从“三线建设”时期到新时代的发展历程、突出贡献、科研成果等图画。
走进贵阳市乌当区新光路街道生活桥小区,昔日杂乱的环境变得整洁有序,小区路面白改黑、划出停车线和车道,排水沟清理改造,脏乱差有效整治,房屋之间凌乱的“蜘蛛网”排列整齐,高清摄像头对小区无死角监控。作为乌当区“三感社区”试点之一的生活桥小区已然“旧貌换新颜”。
今年以来,乌当区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围绕打造“美丽乌当·花园之城”的目标定位,按照“一年抓试点、三年广覆盖、五年见成效”创建目标,精选5个小区进行试点,改革创新基层治理体系机制,着力构建上下联动、左右贯通的党组织体系,创建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三感社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在纵向上,构建“街道共建共治共享大工委统筹,社区党建联合体协同,小区党支部主抓,网格党小组落实,党员楼栋长带头”的五级联动工作体系。在横向上,推行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为核心,辖区各成员单位、物业公司等各类组织参与工作机制,整合基层党组织、政法综治、社区党支部、小区网格党小组等力量,成立居民议事委员会、社区共治委员会“两会”,引导广大居民自主自治、共建共治,推进事前事中事后全程治理,形成从源头到末梢的闭环治理链条。
乌当区通过建设集就业、就医、就学、住房、社保等公共服务为一体的社区便民服务中心,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矛盾纠纷调处、社区综合执法、法制宣传和法律援助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社区综治工作中心,集养老、托幼、助残等服务为一体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走实联系群众“最后一步”。
“小区路平了、灯亮了、更美了,特别是企业文化上了墙,让我们这些‘三线’人有了归属感。”家住生活桥小区的曾阿姨说,“前两年退休后,我搬出去了,现在又搬回来了。”
在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工程上,乌当区下足功夫,大力实施小区出行工程、环境工程、公共服务配套工程、数治工程“四大工程”,完善小区停车场(位)、慢行系统等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完善雨污分流和污水处理设施,推进垃圾分类;完善商场、药店、超市、菜场等生活配套,构建“城市商业综合体+惠民生鲜超市+社区便利店+智能货柜+N项便民服务”的“4+N”体系,提供各类社区生活服务,打造“15分钟生活圈”;完善“数治小区”系统和“掌上生活系统”,实现利民行、美民居、惠民生、便民用,全面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同时,还大力推行“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着力构建信息畅通、分级管理、部门联动、及时处置的“吹哨”和报到体系,形成工作责任链条闭环,逐步实现“难题有人领、难事有人办、问题能解决”,辖区70个机关党组织和5个国有企业党组织2200余名在职党员已到社区报到。
不久前,有居民反映,生活桥小区入口处公厕地砖不防滑,人员较为密集,雨雪天气很容易出现学生和行人摔倒的事故,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新光路街道立即结合街道职责定位和机构设置,及时对问题进行分析研判,报送区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吹响了“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第一哨——协调哨。
接到通知后,乌当区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统筹乌当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京贵公司、新天九年制学校等单位负责同志赴新光路街道生活桥小区“报到”,共同推动问题解决。
“各部门积极配合、协同作战,有效整合人财物,及时应哨,集中力量解决了以往需耗时费力的基层难题,解决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提升了市民对城市治理的满意度。”乌当区新光路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说。